千年河山,风卷云未散(散文)/马语
(2020-07-07 15:57:13)千年河山,风卷云未散
——神木杨家城纪行
马 语
一
登临杨家城,风正大,荒草在风中起伏翻滚。
日暮时分,古城的头顶,浮云连片。
站古麟州城“打井畔”的危崖边举目西望,在滔滔的窟野河西,一轮血红的落日正悬挂于无边大漠之上。转身之际,万里长城从西南逶迤而来,横穿古城遗址,而后向东北蜿蜒而去。长城内丘陵如涛,长城外沙海连绵,一望无际。这是否是当年范仲淹在此看到过的重峦叠嶂、大漠孤烟与羌山落日?这翻卷、涌动的还是不是当年的浮云与长风?
这是春初的日子,行走在古城遍布残砖碎瓦的基址上,眼前是枯黑的文彦博曾写过的“白草”,这位北宋政治家曾作《忆红楼》诗云:“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然而我却感觉到脚下“五原”有什么在潜滋暗长。在杨家城遗址的东南一角,一棵古柏分五杈而长,状若手掌,枝叶阴翳如盖。树下石碑上书:“杨业手植柏”。相传杨业离开故里赴中原征战时亲手植了这棵树,以寓“根留麟州,树在人安”。
昔人已去,此地空余参天古柏立于这千年河山之上,在晨光夕照中用它的苍劲绿意书写着不朽青史。
二
杨家将妇孺皆知,举世闻名。
他们的故里在哪里呢?在古麟州,今神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欧阳修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曾巩的《隆平集》都有明确记载。夏征农先生主编的新版《辞海》里,与杨家将有关的词语至少达11条,并反复指明:杨业“世为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土豪”。也就在这几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麟州古城遗址进行了新的调查与勘探,采集文物标本132件,发现各类遗迹95处,逐步搞清了威震边关的“杨家将”驻军古城址的轮廓:麟州城位于神木城北十余公里的杨家城山上,西濒窟野河,北邻草地沟,东连官地峁,南接麻堰沟,依山势修筑,呈现出不规则的长条形,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城周长约5.4公里,分为东城、西城和紫锦城,形成三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城。城址除修筑的城墙外,大多临着一二百米的天然悬崖、沟壑,和窟野河。
2007年深秋季节,首届中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简称“杨研会”)在神木举行,五十多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对杨业的籍贯问题展开了激烈研讨,结论几乎没有争议:“杨业是麟州新秦人(今陕西神木)。陕西神木是杨家将故里,是杨家将文化的源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裕民长期研究杨家将历史文化,他新近又写就《杨业籍贯神木新证》,就此提出更新的论断。最近宋史学者何冠环博士告诉我,又发现两份杨畋夫妻墓志的拓本,并寄给我拓片的复印件。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这是极其重要的发现。
第一件: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杨畋亲自为亡妻陶氏写的墓志铭。墓志第一行六个字:“亡妻陶氏墓铭”。第二行五个字:“新秦杨畋撰”。杨畋是杨家人,他写墓志的这一年距杨业去世65年,仍自称其籍贯为“新秦”(今神木),可证明神木是杨业出生地和杨氏后人的居住地。这也是目前所见有关杨家将故里为“新秦”最早、最可信的证据。
第二件: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王陶为杨畋写的墓志铭。第五行内容为:“公讳畋,字乐道,姓杨氏,其先麟州新秦人。伯曾祖云州观察史业,曾祖保静军节度使重勋,伯祖莫州防御使延昭。忠勇功烈,著在国史。”王陶(1020—1080)《宋史》卷329有传,他当过翰林学士,是北宋有名的文人。墓志明确说杨畋“其先麟州新秦人”。即他的伯曾祖是杨业,曾祖是杨重勋,伯祖是杨延昭。一个“先”字表明杨畋、杨业、杨重勋、杨延昭都是麟州新秦人。
三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