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篇小说)/陈蔚文
(2020-07-07 15:22:41)小说以绵密生动的细节和真切的感受,呈现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升初的战场硝烟,读来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密集的小升初信息素材,以及考生与家长激烈竞争的场面和内心煎熬,非亲历者难以想象。这场近乎残酷的竞争,到底谁能胜?谁将负?
这一年
陈蔚文
立春
陶丽在婚后次年秋天有了儿子小鱼。小鱼学名余家傲,既谐了“渔家傲”的词牌名,又寄托了“家里的骄傲”之意。为取这名,曾在学校参加过诗词社的陶丽煞费苦心,把汉语和诗词辞典翻了个遍。
陶丽在一所普通高校读了个她不喜欢的专业——财会。毕业后进了家效益平平的单位,同科室一名会计是211财大毕业,起初陶丽为自己毕业的学校有些自卑,后来发现财大生竟然把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恒等式都能弄错,遂踏实了。但单位提拔涨工资总是先轮那个财大生,陶丽加的那些班抵不上一纸学历。陶丽想,这就是现实,哪里都看标签,对工作的热情渐淡下去。有了小鱼后,主要精力更是转向儿子身上。
小鱼顽皮,不省心,上小学前的暑假,陶丽让小鱼学钢琴。据说学琴可培养专注力,开发左右脑,此外陶丽还有一点私心:钢琴,是她自己未实现的一个梦。她七八岁时,隔壁搬来一户母女。女孩大她几岁,骄傲美丽,每晚叮叮咚咚练琴,琴音如天籁,撩拨得她坐立不安。她怯怯地提出想学,父母一口拒绝,说学这些玩意儿不仅无用,还会腐化意志,“你晓得隔壁是干吗的?剧团的,搞破鞋离婚了。”她问什么是“搞破鞋”,父母不再搭理她。
半年后,母女搬走了,像只为来这儿向她传播下琴声。
现在,小鱼要替她实现愿望了,本来有人建议陶丽先租琴或到琴行练,看孩子能不能学下来。陶丽坚定地买了琴,“能不能学下来”不是问题,她一定要让小鱼学下来!她忘不了当年第一次从隔壁听到琴声的刹那——犹如一道光照进生活,把灰扑扑的日子撕开了道口子。
琴课每周一节,按部就班,小鱼练得不勤,大致能对付回课。陶丽也没怎么逼他,怕把他练琴兴趣逼没了。
转眼,小鱼小学五年级,对门201室搬来一户人家,女主人与她年龄相仿,从赣南某县来。两孩子,一男一女,姐姐和小鱼同年,也转入小鱼同校,在小鱼隔壁班。男孩比小鱼小几岁。女主人瘦,陶丽头回见她想到课文《故乡》里的那个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问,她竟也姓杨,弄得陶丽有些暗自不好意思起来,像是她的联想使她也姓了杨。
这么瘦却精力惊人,女邻居还养了只白茸茸的博美狗,丈夫听说在老家做生意,平时在县里,周末过来。这个家日常全由女人操持,她风风火火地进出,送两个孩子去各种班,包括上钢琴课,女孩的琴声听去比小鱼娴熟不少。
“201老公今天来了,我碰见他们全家开车出去。”陶丽和老万说。
哦,老万应了声。
“她老公听说吃素,怎么瞧着挺敦实?”
“有人喝水还长肉呢”,老万答,补一句,“我可不是说你。”
说就说吧,不说她也知道,生完小鱼她又胖了圈,要命的是,她还好甜食。这些年她空余学会做西点,厨房常飘荡烘焙香气,名义上为小鱼学的,其实她羞于承认,她更为自己学的。每当甜点香味从烤箱冒出,她就觉得满足——这庞杂日常中不多的一点满足,多少抵消了点罪恶。
惊蛰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5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