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里乾坤大(散文)/刘洁

(2017-08-09 10:57:24)

戏曲来自平实的生活,天然带着对世情的了解。台上热热闹闹地说着是非曲直,无不是世道人心的表达。年深日久,有些剧目就成了人情世态的集大成者,能被仔细掰扯一下。 

龙凤呈祥 

一出戏能传承下来,必有其中的道理。就像一首诗,上溯100年,想认识字家里都得是土豪,如果是女孩,家里即便是大土豪也不让认字,女子无才便是德嘛,认了字家里花了银子早晚还要嫁给别人家,为人家生儿育女添枝散叶去,不能给娘家作丝毫贡献,老话还说女生外向,也印证了这一点。那时认字的人在总人口中比例太小,写首诗能流传下来殊为不易。而戏曲面对的是普罗大众,那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没有观众,一出戏死掉非常容易。戏曲尽管是下九流,也没挡得住多少高人为它呕心沥血、佳作频出。只是时代的改变往往会让某些流传了很长时间的剧目消失,运气好点的,碰到能加以改造的高手绝处逢生,最鲜活的例子是《花为媒》。当初的一男二女大团圆结局明显和解放后的一夫一妻法律不合,如果不是吴祖光给添上个男二号贾俊英,让男女比例协调了,就冲两女共侍一夫的结局,这戏从此别演了。《花为媒》是新凤霞的拿手戏,吴祖光为了让他老婆新凤霞开心,救了一出戏,吴老先生也是够厉害的。既救小我又全大戏,正是做人的最好结果。

另一个流传的原因是人性。比如到了年节就要喜庆,说吉祥话,看喜上加喜的戏,营造天下同乐的氛围。只要这种心理存在有出戏就一直会演下去,还经常动不动就名角齐上阵,凑一台“恭喜发财”的好彩头给观众,这就是《龙凤呈祥》。

许多名角都演过这出戏,里面有经典人物经典唱段,像乔玄乔国老的那段西皮原板的名唱“劝千岁”,马连良、奚啸伯他们都唱过,千古流芳百代不毁。每次看到乔玄唱这段,我的小心脏都会暗自晃悠,琢磨着孔明让刘备过江东后首先去拜访他还送上厚礼,对后来他频繁给刘备到处说好话起多大作用。好玩的还有个人物,他的老管家。这老东西看见刘备递过来的礼单,乔玄还在和刘备客气呢,他自己倒抢过去先接下来,还一直说“皇叔送来的,你不收皇叔就不欢悦了”。姜妙香演过这个角色,他的声音里有种奇怪转折,演到这里脸上的表情理直气壮得要命。这个话其实很通人情世理,说出了刘备和乔玄各自的心思,知道乔玄肯定不好意思直接收,但是不收刘备又下不来台,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做相爷家的管家,年纪大了,知道进退,知道什么时候要做点老爷不方便做的事,既不违反大方向,还各自落了应得的。乔玄没欠刘备的,他知道大敌当前,应该孙刘欢好,如果平白让他出力,以他的地位,大、小乔的爹,孙策周瑜的老丈人,也不能随便给什么人说好话。他犯不着。

1957年,为了庆祝北京京剧团成立,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和张君秋联袂主演了这出戏。两年后,梅兰芳、马连良和裘盛戎也唱了这出,而我最早看到这出戏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服装的异常美丽华贵:怎么可能有这样简单的舞台和打扮无不庄重的人物,尽管当时觉得那些人唱的频率太慢,还是没能抗拒美丽的冲击,居然也看到了结束。彼时裘盛戎还在,他在刘备携孙尚香回荆州与众部下相会于长江的船上时,给战斗在前线的刘备、赵云,甚至提前到达的孔明都道了辛苦。和孙尚香见礼后,孙尚香说“三弟免礼”,那一次,张飞居然捏着小嗓子重复了一遍“三弟免礼”,声音脆、人物带着稚气状,和他一身渔夫装刚刚与周瑜对峙的情势撤下来完全没有违和感。我知道表演者是裘盛戎,高龄的他仍然在舞台上利利索索地上蹿下跳,圆场也跑得欢,脸谱带着笑模样,跟别人演这个戏里的张飞不一样,倒是后来看剪纸动画片《张飞审瓜》的时候,那个感觉很接近。而这一段在1957年的录音里并没有,验证了演员在舞台上是有即兴之作的。还有一个例证是同样在这出戏里,刘备进洞房的时候,孙尚香只是说撤下刀剑。而在另外一版里,孙尚香还说过一句话“厮杀半生尚惧兵器”,这话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带着孙尚香对刘备的取笑,正是年少的郡主看着半百的新郎,萌生出的亲切又带着撒娇意味的表白。都是同一个演员的表演,弹性原来随时在的。就像甘露寺相亲那一折,据说原来刘备介绍家底的时候,乔玄没什么戏,只坐在孙权身边陪着,可马连良有想法,他主动加上对每个人物的说明,向吴国太推介刘备和他的手下们,强化刘备的个人价值和他背后的势力。反复被孙权斥责啰嗦,但频频施礼而继续犯错,大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架势。好演员能想到一般演员不能想到的,也能做到别人不可能做到的。所谓的进步就是由这些细小的改变堆垒而成。可惜,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要推翻了重来,这样于发展真的有利吗?

《龙凤呈祥》这出戏能吸引如此多的名角出演,因为这出戏体量很大,折子戏多,人物多,还都出彩。当年创作这戏的人是高手,他知道中国人天性中对圆满的渴求,也许生活里做不到,那就到舞台看一下古人的圆满也不容易得到。“入戏太深”对许多观众都不陌生,“和我一样生活得不容易”,总能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自觉代入很好地把舞台上下连接在一起,即使今天的电视剧电影,也无数次用到了这个手法。如果今天的观众能耐下性子就会发现,老祖宗很高明,各种戏剧原理用起来随心所欲。就像写小说,今天许多人说某种形式是自创的,说明他的阅读还有欠缺,古人早就把这个事研究透了,现在出现的小说形式,以前妥妥都备齐了,而出现的年代之早,令人很绝望。

刘备娶孙尚香那年,已经五十多了,须发皆白,所以乔玄让自己的老管家给他送去染须发的药,好让第二天国太相看新姑爷的时候过关。后来情节发展,这对老夫少妻感情还不错,和我们一贯认为的政治联姻一定不能琴瑟和谐的理解不大一致。那个时候的人是一根筋,嫁就嫁了娶就娶了,他们没有推托或者抗拒的念头。倒是今天的人复杂,替他们操了许多没必要的心。不过从来都是操心太过,更容易被嫌弃。许多时候人热情过分,以为自己不可或缺,其实多半是自作多情。戏里是这样,人生中更是。

 

追鱼

……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7年7期

更多内容:https://weidian.com/?userid=979849625

 

店铺:https://weidian.com/s/979849625?wfr=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