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片酬超1.5亿!影视明星“泡泡”到底吹多大 / 陈芳 许晓青

(2016-10-28 14:55:57)

 

 

片酬超1.5亿!影视明星“泡泡”到底吹多大

 

陈  芳  许晓青

 

“看脸”就能数钱?男女主角片酬超1.5亿元!天价片酬,是与演员的实际演技画等号?还是虚高报价,在不断吹大影视产业链的“泡泡”……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去年总票房突破440亿元,然“电影大国”仍非“电影强国”。十多年来的连续高速增长,让我国电影产业取得骄人成绩,同样不容回避的是业内浮躁之气在增加。

“热钱”熙来攘往,卷走短期收益;从片场到片库,大片不少,但烂片也多,还有半数新片被“隐形”,影视创作正呈现“泛娱乐化”。

“让一切自然发生,千万不要揠苗助长。”“希望现在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大家好好把握,走进良性的循环……”著名导演李安的一连串“希望”,戳中了不少中国电影人的心。

 

几多疯狂  片酬50万一集“不贵”!

 

“片酬50万一集‘不贵’!80万没到‘天花板’!”“年收入过亿,才好意思说?”近年来,明星片酬几何倍数的溢价,让行业内外大跌眼镜。

今年暑期,号称投资几亿元的电影《封神传奇》被拍成了一部明星“全家福”。演员片酬高企,但在片中却是一个个“面瘫”当道,遭到影迷诟病。

有业内人士透露,从李连杰、梁家辉、范冰冰,到古天乐、黄晓明、杨颖,片酬按出镜多少,从数千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即使客串露一小脸的明星,在《封神传奇》里也能拿到上百万元酬劳。

明星吸引人,无可厚非,靠明星效应确实能把电影炒热。但是作为观众,也并非都对此买账,有网友就戏称“全片亮瞎了我的眼”。

高片酬、高颜值,低演技、低品质,已经成为时下电影业被诟病的焦点之一。

进入2016年,一部《如懿传》男女主角片酬合计超1.5亿元,堪比一家文化企业的年利润增长值。凡是开拍大片,艺人薪水占制片预算一半以上,有的甚至占整个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水涨船高的明星片酬令新老业内人士都直呼看不懂。

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显示,尽管公开个人年收入过亿的明星仍是凤毛麟角,但排名靠前超过5000万的有10人之多。多位制片人坦言,每筹拍一部作品,半数预算被明星瞬间“拿走”的现象,已不是业内秘密。

“2014年,我们看好一名张姓男演员,当时单集片酬不到10万;没想到,2015年初他的一部剧收视不错,网上也红了。到了秋天再一问,单集片酬40万元,30集就是1200万,我们已经负担不起。”上海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导演冯小刚等多位业内知名人士曾指出,与全球同业相比,这是一种超常规现象,会把制作公司的艺术创作引向“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

有人认为,中国电影演员的片酬已高居世界前列,但问题是很难拿出与片酬相匹配的高水准作品。细观国内电影市场,电影产业“明星化”的怪象大致有几种。

一是东拼西凑、靠脸吃饭,明星“组团”忽悠,作品全是花架子。“有的人在银幕上就是‘一个表情包’到底,几乎‘面瘫’撑完全场,毫无演技可言,却拿着高出其他资深演职人员数十倍的片酬”,“还有的作品,就是明星拍‘集体照’,三五个演员凑在一块儿走过场,忽悠观众”。近期举行的多场影视论坛上,资深人士纷纷对明星天价片酬提出批评。

二是“整容风”席卷银幕,“锥子脸”表情僵硬,“小鲜肉”呆若木鸡,人物塑造苍白无力。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集中上映,号称最强“鲜肉”季、美女季,但鲜见有艺术积淀、引人思考的文艺作品,市场口碑整体下降,票房也随之“跳水”。更有一些“80后”“90后”演员耍大牌、争位次,甚至引发“粉丝”网上网下争斗,但作品拿不出手。

三是不背台词靠配音,演员现场一二三四数数字,刷脸也挣大钱。有的演员自我膨胀,被网友痛批——简直就是“数字小姐”。她们长得不错,却不背台词、不钻研剧本,开拍后只会对着镜头念“1、2、3、4、5、6、7”,靠的是其他人在后期制作时为她们配音,都算不上是合格的演员。

一位老艺术家提醒,中国电影不缺高票房“产品”,却缺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以前的作品是引导影迷,现在的作品是迎合粉丝。“过度娱乐”引发“劣币驱良币”,最终受损的是文艺创作本身。

 

“热钱”汹涌 创作屡被资本“绑架”

 

 片酬虚高,影响的也不只是“美女”和“鲜肉”们的收入,而是整个影视产业链,与之紧密关联的是“热钱”主导的快餐式影视制作,以及大量的复制、模仿、跟风,进而产出了一大批高颜值、低质量的烂片。

“没有人关心你的剧本,谈电影金融的时候,与影视创作已经毫无关系。”电影《赵氏孤儿》编剧高璇、任宝茹坦言。

 影视行业谈故事谈情怀的人少了,但谈钱谈融资上市的却多了。2016年上半年,影视过度“金融化”抬头。《叶问3》出品方等“买票房”,使电影市场数据出现异常波动,被有关部门叫停;“中晋系”等民间融资的“庞氏骗局”也波及部分影视内容,企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被警方查封,最终殃及普通投资者。

对于长期处于高增长区间的中国电影票房而言,预计中的暑期火爆场面没有出现,相反多的是对国产影片质量的反思声音。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近年来观众品位上升不无关系,对那些仅仅靠高颜值维系的高票房,观众用脚投票,并不乐意完全买账,甚至已经产生了一种逆反心态。

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相关数据统计,今年7月全国票房约45.15亿元,同比去年的55.06亿元,减少近10亿元,降幅约18%。这是继4月之后,今年月度票房同比出现第二次负增长。4月票房为31.2亿元,同比上年的41.12亿元,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与票房增长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钱”依然汹涌澎湃、前仆后继,进入电影行业。资本“围猎”之下,牵一发,动全身。有了“热钱”这个始作俑者,一方面,水涨船高,片酬带动整体,导致交易市场上,名实不符、量价背离的现象增加,制片方大肆炒作“大IP(版权)+小鲜肉”模式,而影片软硬件跟不上,剧本枯竭无力,“五毛钱”特效遍地。

另一方面,为绑定“几张脸”,制片方往往通过综艺节目、影视项目合资合作组建公司,将明星片酬从成本预算“变成”利润共享,花样百出。在一些制片人的收支账本上,明星不仅是简单收取最高片酬的那些人,他们还通过某些途径入股分红,有的甚至曾经是“收视率对赌”的参与方。

不仅在演职和创作人员的分配领域,“热钱”从产业链前端进入市场,从生产到发行、营销等,在市场上快进快出,尤其是金融领域资本,往往更热衷于抵达收益最快、回报最丰厚的环节,这也导致近年来“偷票房”“买票房”,及院线电影“幽灵场”的时有浮现。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认为,随着“热钱”涌入,部分影视作品、影视创作失掉了本该有的文化属性,只强调金融属性,一些“门外汉”快速卷走了业内短期收益,这比“明星化”更令人担忧。

“有了《港囧》,就有人拍《巷囧》,还有《道士上山》《吹灯笔记》。”编剧汪海林指出,题材雷同、名称跟风、模仿抄袭、扎堆炒作,这都与“热钱”在创作领域快进快出不无关联。

“通过金融手段,或许可以创造出好看的数字,但问题的关键是,电影创作才是根本。”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董事长黎瑞刚说,不能以牺牲电影的内容创作,来换取所谓的“金融成功”。

 

七八成“隐形” 优秀国产片去哪儿啦

 

“去年院线上映国产片数百部,拿到片单却发现七八成连电影名字都闻所未闻,优秀国产片都去哪儿啦?”电影专业人士纷纷追问。

一边是好莱坞大片数天横扫10亿元票房,另一边是一些上档新片几乎“波澜不兴”,新片在国内影院“一日游”甚至“半日游”的大有“片”在。

要力避中国电影产业变成“营养不良的巨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生产故事片686部,其中在商业院线上映的320部,另外366部尽管不排除在其后几年上映或参展参赛,但占比超过53%的国产新片成了“隐形人”,依然令业界惋惜。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探索文艺片市场早期由《三峡好人》《到阜阳六百里》等,近年又有《路边野餐》《闯入者》《喊山》《盛先生的花》等,虽然没有大明星撑场,却令观众产生共鸣。

一些文艺片爱好者还提出,前不久制片人方励“百鸟朝凤式”的下跪,只是激起院线市场的一丝警醒,制度规范亟待先行,否则今后仍会是“一片一下跪,一事一处理”,难以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

全国日均电影票房的“大票仓”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负责人分析,也不排除有些院线排片趋利意识过强,导致个别大片“独霸”,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势在必行。

近期在江苏常州举行的影视论坛上,导演尤小刚、郭靖宇等集中反思当前影视行业疑难杂症。他们认为,国产优秀作品从生产到播出都难觅踪影,从表面看,是放映和播出平台的审美出了问题,有的平台已经到了“只看脸、只‘卖肉’”的地步,而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平台、数据平台、播出平台正在“联合伪造一些市场趣味”,通过炒作“大IP(版权)+小鲜肉”模式,快速攫取高额收益,一来二去损失的是国产影视的真正群众基础。

编剧汪海林说,明星的粉丝数、作品的点击量,乃至收视和票房,一系列数据捧红“小鲜肉”和他们的作品,到了不得不红的地步。一些所谓的“精准传播”是一种造假行为,最终炒红了烂片烂剧,个别人和企业赚到钱,损伤的是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和审美定位。

“文艺创作不能掉进‘钱眼’里,资本与作品、与演员之间,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文艺创作本身必须尊重基本规律。”“一个经纪人,可以成就一个演员、一部戏,一个经纪人也能毁了一窝演员,一堆戏。”汪海林分析,当前经纪公司签约演员时,有的附带条款,乘坐“火箭”上升的明星酬劳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入经纪团队腰包。一些经纪公司还将拼片酬、拼房车、拼助理人数等恶习带到片场,影响市场环境。

 

不忘初心  衡量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

 

 

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