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盆栽人才到土长人才
(2010-11-30 11:20:39)
标签:
北京北京文学大讨论韩寒教育人文/历史文化文学新浪原创杂谈作家 |
对于中文系的老师而言,只有寻找到生长的土地与根基,才能出来真正的人才。犹如今天的人们不
太看重用化学肥料催生出来的果蔬一样,因为寡淡,而更加青睐用土家粪肥长出来的果蔬,因为更有味
。
樊
他说了句“十年内不与体制打交道”的狂语,其中的辛酸苦痛自知。
钱等挂钩,一切也都变了味。原先的土路泥泞,草木杂尘,所以就硬化路面,土地越来越少,草木几近
消失。于是又再用硬化的盆装上少许的土,植物多是从盆里长出来的,注定小气,不像从土里生长出来
的有地气。人才的评定也就越来越走向僵化与机械,失去了土地与根基。树根没有土,是没有生命力可
言的。
太看重用化学肥料催生出来的果蔬一样,因为寡淡,而更加青睐用土家粪肥长出来的果蔬,因为更有味
。而从盆栽人才到土长人才,除了教学与科研,还要恢复创作的评价体系。因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两者缺一不可。入乎其内是创作,有了创作,研究才是有的放矢,有生命力
的,“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是研究,有了研究,创作才能提高,“故能观之”。
味着维护社会良知,人类良知,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真正优秀的中文系教师有必要接通古人的文化血
脉。古代士阶层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如何得以承传还是个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依然学而优则仕
,甚至沦为职权的工具,官职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学者成功与否的标志,精神的独立并没有形成传统。
进入21世纪,对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日益尖锐的贫富差距等问题,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是否对
现实发言、如何发言,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时代进行中的点滴力量,绝对是一种立场的选择。以对
民族和国家的深沉之爱选择良知独立发言,并让这种精神成为一种传统。
评定之列,也还不是普适的准则。作品为何不能算成果,实在叫人费解。同样花费心血,同样有意义,
为何不能作为评价自身水平的成果之一,而为什么搞研究的就高人一等呢?所以要消除其间的壁垒,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能走向僵化与灭亡!所以老师可以凭借作品评上教授等,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文学史上就那么多个作家作
品,还要有创新点,自己再研究恐怕就像吃别人嘬过的肉骨头,咂过的泡馍馍一样,是咂不出多少新鲜
味道来的。写出的枯燥无味的论文除了专业人士看之外,几乎没有几个人喜欢看的。我们不妨引入古人
的概念,把文章的范围扩大,包括好的作品与论文,好的文章应该是批评时政、启发蒙昧、颐养人心的
,或积极入世,批评世道人心,或品评人性,使人生艺术化,从而写意人生。
就要从书斋走向旷野,还需要有自由的空气,思想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辩驳,就不会有大家出现。难怪
李泽厚会说这是个思想家淡出,而学问家凸显的时代。当年的北大是以兼容并包的大气与包容而繁荣,
而不是以无谓的文章与职称而著称。而当年的鲁迅是什么职称,他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多赚工资
与奖金吗?有人在文章中批评时政,而自身却官僚气盛行,一方面写养心的文章,一方面却做违心的事情
,实在是一种悖谬。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个浮躁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诱惑,然而每个时代都
有其困惑所在,关键是如何行,如何写。用生命去写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系老师的科研应该怎么做?要消除创作与科研的壁垒,做人养心,但是何其难也!
还要支付高昂的版面费,并且等上一两年的时间排队。这还算物有所值,一些所谓的核心非核心的期刊
也要收高昂的版费,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报酬,还要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买单,实在是令人费解。因为僧
多粥少,评价体系又是如此,只能遵循其中的潜规则。收版面费几乎成为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动辄一
两千元,多则数万元,于是便制造了很多学术垃圾。
以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政策,联合法律,健全投诉,取消版面费。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要取消,宣告死
亡;一些好的杂志,要发展。要改变僧多粥少的局面。论文的评价体系要先调研,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标
准。每年有多少老师评职称,又有多少博士生毕业要求发核心期刊,全国就那么多核心期刊,每期就发
那么多文章,达到怎样的比例才是合理的,才能达到真正选拔人才、评定人才的目的,这都是政府教育
职能部门需要去做的事情。
资格,在申报国家等各级基金项目时,如果抄袭、造假,只是通报批评,规定几年内不许再次申报,就
像坐监狱。似乎是人性化的考虑,但却助长了其气焰,陷入恶性循环中。这样的人一旦造假,理应取消
终身资格。既然是老师,明知故犯,实乃不可饶恕。不知道鲁迅导师活在人世,对这一切该如何评说;
也不知,钱钟书先生又是如何讽刺的呢?恨之切是因为爱之深,有了这样的批判精神,才能刺痛神经,真
正有效果。
很多精道的文章,也有很多腐朽的文章,不然那么多文章,为何中国的学术界还是缺少大家与思想家?
而在非核心的期刊上也有一些质量上乘的文章。年轻的老师要写出好的文章,发在好的杂志上,除了提
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之外,还需要编辑们的慧眼与慧心,不应只以职称、学历、权威、资历、名气等为标
准,这样反而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水平。
文章,选择的标准在人心。比如《北京文学》就以注重自然来稿为宗旨,也挖掘了不少有才华的新人。
别把杂志社都做成了衙门,编辑们都做成了爷。在钱与人心的天平上称出自身的文化、人品的重量。除
了人性的呼唤,还要有章法规范。
种人心的评定,就要有来自国家、民间双重的监督体制,检测、评价体系。取消话语霸权,根据成果,
实行民主投票选举,选出各种职称的教师。而期刊也要接受专业老师的评定才合格。以人心作为职称评
定的根基,不是让职称评定走向泛化,而是找到根本。面临着时代的巨大缺憾,就更需要发展人文学科
尤其是文学来挽救人心。文学作为人类的“一个梦,一则幻想”,就需要人们的守候。重启人格评价体
系,文人的专业技术与人品关系紧密,这与理工科老师不同。但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成材之前先把人
做好。即使专业化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人性人心,那样的人才要他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