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同龄的《北京文学》

(2010-10-28 17:20:12)
标签:

北京

北京文学

大讨论

韩寒

教育

人文/历史

文化

文学

新浪

原创

杂谈

作家

我与同龄的《北京文学》
何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曾写过些电视剧。这其中与《北京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促成了我的第一部作品《男户长李三贵》顺利问世。就因为这部作品,我一夜“脱贫”,故一直心存感谢之情。日后我们“三驾马车”小说抢手时,只要《北京文学》约稿,我从未打过拨拦(犹豫的意思),马上答应,抓紧写。
  1991年,我的中篇小说《村长》发表后,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影视部看中,打电话来说要拍电视剧。后新成立的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与我相识,要拍电影,让我务必把西影那边辞了。碍于情面,我只好给西影说对不起,我的朋友要拍。因为没订协议也没订金,西影也只好答应,但提出条件,让我给他们写个新的。我没当回事,顺口就应下。这部《村长》后又转手,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了《一村之长》,赵本山主演,我是原著,另请人改编。
  但麻烦来了,西影没忘前言,三番五次来电话,点明让我写农村计划生育的电视剧。欠了人家的,就得还账。好在那时我对乡间的事情很熟,下去跑了几天,回来用了一个星期(年休假),写出八集连续剧《男户长李三贵》。这是我的电视剧处女作,应该说本子很不错,寄给西影,那边马上派了女责编千里迢迢来承德,与我面谈,让改成六集,还给了1000元订金。但什么时候拍,一集稿费多少,都没说。那时,我的工资每月100多,看着1000块不少了,挺高兴,很快就改好。
  等着那边的信儿,这边也别闲着,内容都是现成的,抽空就写了中篇小说《男户长》,给了《北京文学》。发了没几天,有人打电话,说我们是从北京来找你的,半道上碰人了,走不了啦,你先帮着把这事处理一下吧。我那时在承德日报社当社长,忙派人去。问题不大,北京方面给挨撞的留下些钱,事情妥善解决。往下我们见面,一说,才知道是《北京文学》的老傅同志,带着中国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影视部的何女士等人来找我,谈《男户长》拍电视剧的事。原来,老傅与何女士住楼上楼下,老傅告诉何女士这期有一篇写计划生育的。何女士一看就相中了,立即向领导汇报,领导已拍板决定拍这作品……
  开门见山,何女士说这部作品他们可以马上投拍,每集稿费2000,原作费3000,加起来是15000。乍听这数,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对挣工资的人说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我买冰箱、彩电欠了4000多,取暖管道改造欠1000多。父亲过世20年,老母年近90,身体又不好。姐姐们已有意无意地与我提起过将来给二老买块墓地。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我明白在这事上我得拿大头。多种因素相加,都告诉我应该和北京这边合作。
  但我这个人又是很讲信用的,我说对不住已经答应西影了,让你们白跑了一趟。还是老傅、何女士他们有经验,他们给西影责编打电话,表明一旦这边拍,还让她当责编等等。几天后,西影责编来电话让我把订金寄回去。后来,这部轻喜剧由刘佩琦主演,转年春天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还获过全国计划生育的什么大奖。
  我由此“脱贫”,还清了债,一身轻松写小说写电视剧。看我写得辛苦,夫人也敢买只鸡炖了给我补补。往下,我的小说发得不错,又开辟出电视剧创作的新田地。乘《男户长李三贵》的东风,我又写了10集《青松岭后传》、20集《乡村女法官》、20集《一乡之长》,还有电影《能人于四》等等,再加上旁人改编的如《大人物李德林》等,那些年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部我的作品。要不是我舍不得我的小说语言(电视剧写多了,写小说干干巴巴),我就专门干编剧这行了。
  因为我不是专业作家,一直做行政工作,写作之初还是偷偷摸摸干,所以,很多年里几乎没参加过任何文学活动。跟各杂志社的联系,也只限于寄稿、写信,连电话都很少打,更不敢登门拜访。有了《男户长》这事,我与《北京文学》亲近不少,到北京也去编缉部坐坐。有一次去了,老陈还在旁边的饭店请我吃饭,让我很感动。闹了半天,人家这么平易近人,对作者如此热情。等到晓升到了编辑部,他经常写信打电话来,我与《北京文学》的联系更密切了。给我的感觉,正如“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北京文学》这个杂志也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全国的作者。
  现在《北京文学》创刊60年了,与我的年龄一般大。我这60年里有许多事忘不了,最重要的有二。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政治上得到解放,不再为家庭出身而年年紧张月月紧张日日紧张;二是《北京文学》帮我在物质生活上得到“解放”,不然,紧巴日子还得多过些年。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不算什么,而在当时对一个作者来讲是很大的事。俗话讲吃饱肚子才好干活。背一身饥荒写作,那滋味太难受了。才想出一个好情节,忽然又想,该交取暖费了。猛地想出个人物,夫人说谁谁结婚咱送什么?总之是刚要“高于生活”,转瞬又退回生活中打转,你说这小说咋写?

  人到我这个年龄,写文章也不愿说套话,就回忆往事讲实的,说明我与《北京文学》原来是有些缘的,主要是他们帮了我,我很感谢。《北京文学》走过60年,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在此,我要向《北京文学》祝贺和致敬!感谢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们,你们为当代文学百花园的枝繁叶茂作了很大的贡献。读者记着,作者记着,文坛记着。

 

责任编辑   王秀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