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一次“隆重”

(2010-10-28 17:16:23)
标签:

北京

北京文学

大讨论

韩寒

教育

人文/历史

文化

文学

新浪

原创

杂谈

作家

我的一次“隆重”
柴福善


  最早看《北京文学》,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叫《北京文艺》。
  由于我刚走出中学校门,喜爱写诗,便投稿县文化馆。大概为扶植文学新人吧,县里就按时按期寄赠《北京文艺》。这应该是我读到的第一个真正的文学刊物,尽管是在“文革”中期,其中作品多受“左”的影响。记得1976年7月下旬,文化馆组织为期半个月的诗歌创作学习班,还专门请《北京文艺》诗歌编辑李志来县里讲座。李志戴副近视眼镜,脸庞略胖,无非是讲些诗歌常识之类的内容,在那个年代,不可能真正深入探讨诗歌艺术。也就在李志讲座的那天夜里,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波及平谷,学习班只得中断,回村抗震救灾。
  我写了大约10年诗,便改写散文。1990年,我以散文而加入北京作协,同时,在当年天津《散文》杂志第8期重要位置以《短笛轻吹》为题,发表散文诗一组10篇,一时受到社会好评,且收入《散文》杂志100期作品精编。1991年初,以浩然为主编的《北京文学》杂志社,在通州举行文学作者座谈会,要我参加。这之前,我曾将所写的散文寄给了浩然。会上,编辑兴安找到我,与我谈那些稿子,虽然话语不多,可我感觉他一句句很能谈到点子上,使我眼界顿开。
  从此,我与兴安成了朋友,后经兴安手编辑我的散文,几年里每年在《北京文学》都有发表。如1992年6月号发表的《眼睛》,著名翻译家、散文家罗大冈先生看后,于7月12日来信,说“大作散文两篇《眼睛》和《生      日》都写得很好,朴质,恳切,内容及文采均有较高水平,我要向您学习,因为我的水平远不如您。”先生当时已80多高龄了,谦逊的品格很让我感动。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著名散文评论家刘锡庆曾撰文:“我最初阅读他的《眼睛》,是在北京一次政府大奖的评奖会上。我们评散文、报告文学小组的另一位评委张守仁很兴奋地告我说,有一篇题为《眼睛》的散文很不错,可以注意看看。我找来看后,觉得果然写得很好:它从一个农村孩子(小孙子)的视角,写了对奶奶罹患眼疾、终致失明的诸多感慨,令人动情。特别是其中姑姑让奶奶吃旧瓷粉末的细节,读来使人唏嘘不已!”茅盾文学奖评委曾镇南也在《柴福善的乡土散文》中写到:“《眼睛》写奶奶晚年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二十年的痛苦,异常真切感人。”这些文章、书信对我鼓舞鞭策很大,当然这是后话。
     就在那次通州会后不久,《北京文学》于1991年5月号头条位置,发表了我以《太阳下的风景》为题的13篇散文。后来浩然回忆此事:“认识了柴福善,我并没有重视起柴福善……直到有一天夜晚,他写作的一沓子卷面洁净、字迹工整的散文稿子展放在眼前,我才惊喜地瞧见了他,瞧见他包藏在内心的五光十色,从而发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感情河流的奔腾,立即认定他是一株茁壮的文学苗子,有希望长成能结果实的树。于是我使用了手中的‘权’,挥笔在发稿签上批示:在刊物的显要地位,有声势地集中发表柴福善的散文十三篇。这在《北京文学》创刊40年的历史上,还是空前仅有的一次隆重!”诚如浩然所言,这是《北京文学》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大概全国的综合性刊物也绝无仅有。
  可以说,就是这次《北京文学》的“隆重”,将我真正推进了“文学界”,以至几年后,一些评论家、编辑见到我,还谈论此事,可见“隆重”影响之大。前不久,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作协秘书长王升山与我谈,说那年他在医院为骆宾基陪床。骆老因脑血栓瘫在床上,看了登你那期散文的《北京文学》,对他谈到,那些散文,作者写得很好。只是具体如何说的,升山没有多谈,我也没细问。骆老已于1994年去世,不然,我一定会登门拜访,当面求教的。
  现在,我已发表散文400余篇,出版《核桃树下的王蒙》《秦时明月》《江山有待》等散文集6本,并经王蒙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浩然、兴安及诸位关心关怀关爱我的作家、评论家和朋友们,更感谢使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北京文学》,且祝愿《北京文学》这棵经历了60年风雨的大树,永远常青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之林!

责任编辑   王秀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