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共同的情感[点评]
(2009-09-25 15:35:38)
标签:
北京文学文学/原创文化 |
寻找共同的情感
张颐雯
也许作者并不擅长构造一个完整而曲折的故事,也许她的确无意于此。几年前,我曾经看到过这位作者的一篇未曾发表的中篇小说,是写一个吸毒少女戒毒的故事,这本可以写成一个曲折离奇的传奇,但那篇小说几乎没有故事,却有很多别有特色的想象和令人深信的细节,这都使人对作者的写作产生某种期望。
《水痘》依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小说,小说写一个聋哑女孩的长大过程,却很少写她与众不同的生存障碍,写她的困难、痛苦。对这个女孩坚强的与残疾人人生奋斗有关的事也着墨不多。小说中更多的是描述了农村的风俗人物,朴素的兄妹之情,以及她与自然,与生灵的交流和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她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和向往。小说中描述的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像一幅写意的中国水墨画,空灵但美好。而作者赋予它现世的意义,朴素的价值却更生动,更有力量。
很多小说会写到有生理或心理缺欠的人,那种缺陷所带来的痛苦,那种常人所难以体会的强烈的不适都具有异样的张力,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会意外地令人震撼。这一类作品能够比较容易地让普通读者产生同情,怜悯和泪水,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是吸引人的,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而“打动人心”也确是小说成功的某种标志。现在的很多作家愿意涉及此类题材与此不无关系。
但是,残疾人题材的小说真正成功的并不多,这类小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易于把握,或者说并不是可以那么轻易地达到某种高度。那个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差距会带给我们震撼,也会带给我们疏离。那个与所谓的正常的世界不大相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真相是什么,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爱与憎都与我们相同吗?我们真的难以想象。
在这里,我不自觉地把人设定为我们和他们,我的这种设定应该是错误的,可见,我们之间的巨大隔膜并不那么容易被打破。谈起残障人士,人们会不自觉地说起他们生存中的困难,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已经是难以忍受,无法超越的事情了。然而,他们那超乎常人的爱恨,戏剧性和命运感如何在小说中与普通读者之间建立必要的恰当的联系,我们之间又将如何进行交流、沟通?这在小说中是令人困惑的事,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事。于是,在众多的这一类题材的小说中,强烈冲突的故事和传奇的人物命运往往被夸大了,戏剧性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身患残疾的主人公复杂独特的心理却被忽略了,或被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我们常常在这样的小说中又知道了一个奇异的故事,也会被感动,但遗憾的是,还是无法接近和理解他们。他们和我们依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并无交涉。这种忽略常常源自我们直觉上对他们的排斥,或许就是我们在有意回避自己的无知,总之,我们无法真实地理解他们,抵达他们。
而这个小说却并没有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设下鸿沟,没有对无声世界那种特有的怜悯,也没有预先设定人与人的不同,它只表现了作为人所共同拥有的情感。也许这并不是作者刻意而为的,不过是因为作者还年轻,这个世界中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多重的隔阂还没有深入到她的血液里,而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倒更紧密一些。这种天然的联系是幸运也是天赋,它某种程度上抹掉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小说具有了更为接近天然、更真实更纯粹的力量。
这并不是一篇成熟之作,它的细节,它的结构都有可推敲之处。但这却是一篇表达人的共同情感的作品。因此,它是可贵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