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船
陆涛声
一
传统意义上苏南的船,都是靠人力行驶的木船。最小的是放鸭船,宽约二尺,长不满七尺,两头狭小,像把梭子,只能载一个人。放鸭人把一群数百或上千只鸭子放到河塘或湖边,让鸭子们寻找小鱼小虾和螺蛳等活食。放鸭人手握一竿长竹篙,站在小船上,随着在水里觅食的鸭群慢慢前行。那长篙细瘦的梢头系着一把像传说中济公活佛摇的那种破芭蕉扇,飘荡着,用它引着或赶着鸭群,那是向鸭子发号司令的指挥棒,因而当地人也称放鸭人为“鸭司令”。竹篙粗壮的另一头则可作为撑篙插到河底,把小船撑向前行或者转方向。放完一处河塘,“鸭司令”一人就能把船从河里拖上来扛着走,到另一河塘滑放到水面。撑那种“微型船”,需有杂技演员那种平衡功夫和灵活性:平常人操弄,无疑极容易船翻身而人变“馄饨”下汤锅。少年时看“鸭司令”撑船在水上轻盈灵活漂动,就像一条在水面窜跃的大白鱼,真羡慕,心痒痒的真想也去潇洒一回,只是没有那股勇气。
比放鸭船稍大一些的是罱泥船,船头船艄区别不大,中间有约四尺见方二尺多深的一个无盖船舱,是没有篷盖的“赤膊船”,村村都有几只。平时不用,就拖搁在谷场边,用桐油涂抹一遍防木头蛀腐,再用稻草盖着。每到冬季农闲,农民要积春天给麦苗上的肥料,把船放到河塘里,两个人一个在船头一个在船艄,面对面站着,各握一把罱。罱,由罱头和罱篙合成。罱头有竹篾做的,也有木骨架用粗麻布蒙成的,形状都像巨大的对合蚌壳。罱篙一长粗一短瘦,撬动两片罱,开开合合,把河底污泥夹着拎上,连泥带水“吐”到船舱里。罱满一舱,撑到事先在近河塘田里挖好的一个坑边,用大的长柄木勺将烂河泥往上攉到坑里,让它过冬自然风干,春天再撒到田里给麦田施肥料。冷天塘里鱼大都藏身水底,罱头夹泥,常夹到鲫鱼、鳜鱼、乌鱼,吐到舱里,鱼在河泥面上叭叭直跳,会让罱泥人有意外所获的欣喜。船舱罱满河泥加了载重,船身下陷,船沿只比水面高出两三寸,撑船技术不高,也容易翻船。罱泥船当然也派其他用场,如到镇上或城里装粪给庄稼上肥,也用它装粮食运到镇上去交公粮;或是到就近湖里去捞水草,运回来喂猪,或者放在坑里沤了当肥料……
水乡有许多靠水吃饭的渔民。传统的渔民居无定所,以船为家,也用船捕捞。那船都很小,与罱泥船差不多大,中段加了篾编织成的篷盖,用桐油涂过,卷成筒状,能挡风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乌篷船。乌篷船把篷盖油成黑色,只限于绍兴一带很小的范围)。有的是用撒网捕鱼,也有的是专门放笼张虾子。张虾笼子是篾编的,搪瓷杯粗细的筒形,两段一尺长对接成弯头,笼口有倒逆篾刺,放少许食物引诱,虾易进难出。一只船上有一二百只虾笼,系着绳子,傍晚保持一定距离一只一只沉到水里,第二天一早收上来取虾。白天笼子排堆在船艄,堆得高高的,远远看去整个船就像只大蜗牛,那是它承载着艰辛生活的沉重。还有一种渔船,是用渔鹰捕鱼,两边船帮都横装有一排甘蔗粗细不到一尺长等距离的木棍,每边十来根,就像蜈蚣的足伸展着,是供渔鹰栖息的。渔鹰下水捕鱼的景象真令人兴奋,它们一只只扎进水里,不一会哗地蹿出水面,便叼上了活蹦乱跳的鱼。它们还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时遇上五六斤的大鱼,一只逮不住,会几只合力对付,把鱼扛到船边,让渔夫用网兜捞上船。它们带钩的长嘴可以张得很大,长长的脖子也有惊人的弹性———2斤的鱼都可以吞下肚。渔夫就在它们脖子上系一道细麻绳,三二两大的鱼就卡住了,只能到船上把“战利品”吐出来。渔夫靠它们捕鱼谋生,当然也得让它们填饱肚子。有一天傍晚我见到一只渔鹰船停靠在小镇码头,渔翁在端着半篓子小鱼喂渔鹰。这情景一直深印在脑海里。几十年后,有过了美术创作经历,曾酝酿构思过想创作这样一幅渔翁喂鱼鹰的油画,题目为《恤》,想来它可以令人产生对社会生活有更宽泛的比喻和联想,或许可以产生某种启示。
二
我童年生活在一个叫儒林的小镇。小镇东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道,水面只有三丈来宽,因为通往外地,两头无尽,镇上人就叫它“大河”。解放前,儒林小镇就靠这条水道,用船把稻米、生猪、瓜果运往城市,把城里的“洋”布、“洋”油、百货、杂货等工业品运到小镇来。那时运输的都是“班船”,要比罱泥船大许多,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载重该有10吨以上,是靠人摇橹、拉纤、挂帆航行。底舱装货,面舱上载客,客大都是跟货同行的货主。也有少数外出念中学的学生,或教书、做工的。到沪宁线上的常州有100里,需要一昼夜。
那时人们似乎谁都没嫌班船慢,意识里这个速度就算快了,班船本来还称“快船”呢。新中国建立初我读小学,学校就在大河边,每天上学放学,都看到船来船往。我从课本上和年画上见到了世界上有一种叫轮船和兵舰的图画,刀口一样的船头,是机器开动的,非常快,那是“洋船”,在我心中犹如神船,但认为那在很遥远的外国,至少在400里外的上海才有,很难见到。它们却强烈地诱惑着我,我曾从作业本上撕下纸照着画了贴在家里墙上,寄托心中向往。
1951年秋天,我念四年级,有一天下课时,突然听到外边有“突突突”的机器声,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一齐出校门涌到大河边,见到一艘轮船由山北向南从我们面前驶过。前边的“龙头”船略小,墨绿色,上有龟背壳似的帆布篷盖,船头就像过去图上见的像把刀在将水劈开,后边拖着一只有客舱的拖船,“叭叭叭叭叭……”引擎的响声很大,在河中产生共鸣,开得真快,比平时见的快船还快好几倍,冲起两道水浪像涨潮般卷着一路冲击两岸,似在一路高亢地呼唤,在唤醒这片相对闭塞的闲适地域。那时小镇人们每听到机器轰鸣声是很稀罕的,几乎全都会涌出来朝天上看飞机,那是小镇人的一种兴味,一种乐趣。抗战时日本人修过一条小镇通县城的简易公路,通过军车;也有汽艇来过小镇,那在小镇人心目中是恐怖的,谁也不敢去看。抗战胜利后,公路又被两边田主人垦路还田,变成乡村便道。小镇人观看从天空飞过的飞机,那是那么遥远,不清晰不具体。有史以来第一次自在地看见机器开动的“洋船”,这么近,看得这么清楚,对它的神奇感受得那么真切,好激动啊,真向往到那船上去坐一坐。过后听说,这是常州往这小镇开通轮船航班了,每天一班,载客,也带贷。从此小镇生活就有了机器加入。这对于小镇人,不再是茅盾小说《春蚕》中内河里那种小火轮对农船的冲击,不再是老通宝那样对小火轮的畏惧和无奈,而是得以享受欧洲工业革命成果带来的方便,是新奇、高兴、欢迎。
三
初中毕业那年我去苏州报考南京师范学院美术专科,得经过常州,去常州才第一次坐上轮船,坐在有玻璃窗明亮而又宽敞的客舱里,随轮船在机器轰鸣中前行。在走向外部世界走向人生远大目标,心情非常激动,有一种豪迈感,也带着对陌生世界的猜测和惶惑……之后我到百里外去读师范,结婚后去岳父家,便一次又一次地坐内河小火轮了。
不过,乡村依旧还在使普遍用木制的各种人力船只。
我岳父家同在苏南,那一带临近涌湖边,港汊密集,更兴用船。农家除了摇船运肥、运粮、运芦苇,还摇着船赶集、走亲戚、嫁娶迎亲送亲。那都是罱泥船。妻子的堂哥娶亲,新娘就是用木船迎来的,两只小木船,坐着一身红绸袄裤顶着红巾的新娘和穿得满身新的送亲亲友,装着红漆的官箱,红漆的脚盆、马桶和各种崭新的日用器皿,还有各种颜色和花样的被子……小木船,满载的是鲜鲜亮亮的颜色,满载着笑颜,满载着喜气。
我长子颖墨一岁那年春节,我们带他去我岳父家拜年,又要拜望六里外的另一家亲戚,是爱人的堂哥摇着小木船送去的。坐在敞口船舱里,小船随着摇橹而左右悠悠晃动,听着潺潺的水声和咿呀的橹声,颖墨在他妈妈怀里甜甜地睡熟了。船穿过了三座环洞石桥,那会儿才真正品到“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的真味。我始终以为,这儿歌就是发源于我们苏南。那六里水路,沿河岸长着各种杂树,那季节大都是落尽叶子的裸枝,树干树枝生长千姿百态,生动极了,那变化绝不是那些山水画家笔下的概念化树木可比的。那时我还在迷着画画,出门随身带速写本,缓慢的船速,我用线条勾画下了许多我认为姿态优美、奇特的树。
摇船赶集、走亲戚,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当今城市人来看,充满了诗意。上世纪沙白就曾有诗句说:“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我觉得,这和他的“踏平蛙鼓”,都是对江南水乡最形象、最经典、最有概括力的注释,是最美的最有诗意的描写。
渐渐地,水泥船替代木船;渐渐地,农船后边装上12匹马力的柴油机加挂桨。农船装了机器,速度大幅提高。江南农船的运输活多起来,譬如为造房的人家或单位基建运送建筑材料,帮花木场运送苗木,帮乡镇工厂运送原料、燃料……农船的商业性成分逐渐增加。
机器让农船有了新的辉煌。可是,这种辉煌只持续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国内汽车工业和江南的公路发展,就像一个孩子执笔在纸上任意画线那么飞快。公路与电子与数字化相结合,高速化、等级化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密集,江南水乡交通再也不是以水上为主,更不再是“一把橹”;水乡的船即使有机器装备着,也渐渐失去能量,而陆续退到配角地位。如今若想感受当年橹摇木船那种诗意一睹一坐,只有到周庄、同里、沙家浜那样的游览景点。其实,那些景点的橹摇小木船,不分隔的通长舱里两边是长条木凳,也是现在按载游客的要求设计的,彻底商业化了,也不再与当年的水乡人生活融为一体的农船一回事一个味。
近十多年,在涌湖中,多出了两种船,一种是在湖中心造的大型水泥船,一般是10来米宽、20多米长,有上下两层楼,装潢都像陆上酒店一样讲究,说是船,其实不能移动,一艘艘船就是一家家四面是水的饭店,专门供应湖中鲜活的鱼、虾、蟹,吸引城乡新贵去这安静处休闲享受。据说光涌湖中这样的楼“船”已有四五百只。去吃湖鲜,得坐汽艇。于是湖边好多农户便私人购买快艇做接送客人的生意,这便是第二种船。去年中秋后我与三位文友驱车去湖边散心,住在湖边的一位亲戚招待我们,特地租了一只快艇让我们上湖面兜风,一直穿过那些散落在湖面的“楼船”群,到近湖对岸的一家属于邻县的“楼船”,品尝了一顿鲜活的鱼、虾、蟹。坐在那快艇上破浪疾驰,那速度是当年小火轮远不能比的,头发被风猛吹得呼呼乱飘,有飞的感觉,如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或许也如飙车,有极度快意,但也感到有一点张扬和疯狂。
现代交通工具速度越来越快,人们都能很快适应并且越来越不满足,与原先那种坐在小木船里摇呀摇的悠然感觉,已大相径庭。现代的人们虽然有时也会对那摇呀摇的小木船有兴趣,那不过是一时的猎奇心理,犹如去坐少数民族的竹筏、吃手抓饭;现代文人们也会写点文字去怀恋它,诗化它,然而再也不会愿意将它容纳在自己日常生活里。
事实上,水乡的人们再也不会回到“进庄出庄一把橹”的生活环境中去。随着现代科技带来的高速度、快节奏,现代人缘于适应,甚至求更快,而孕育了浮躁、急躁、烦躁的心气,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譬如开车超速、抢道、闯红灯,排队买票要插队、上公交车挤着抢座……高速度本该是为人所用所掌握的,我们却失去了掌控它的能力,精神被注入了狂热的汁素,被它的诱惑所控制。现代水乡人,不知何时能在享受高速度时,又能具有坐橹摇小木船那样一份平静的心境。
2006年11月12日
责任编辑
王 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