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说《墙》的感想
贵刊小说《墙》发表在2006年第8期上,读过之后我感觉很气愤。在这里我仅表示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这篇不到1万字的文章中作者写了一个下派到村的镇干部劝“汤半转”拆迁的故事。咋一读这个“我”倒成了懦弱、讲理、依法行政的干部了,而农民汤半转却成了刁民,不通事理,难缠是他的特征,就连名字也有了二百五的意思。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对法律还知道得不少,上访也地道,简直是专家级的上访人员,尤其在省委接访大厅中出现的汤的形象,更是让人震惊,俨然一退休干部,而“我”却是畏畏缩缩的像小偷一样做错了事的人。
我是一个从农村到京城求学的大学生,十几年的农村生活给了我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想要是当下中国的“官民”关系到了文中所写的这种程度,农民的维权意识能这样深入,那也不会出现城乡这么大的矛盾了。农民受到伤害只有忍气吞声,不会考虑到县上、省上去,让他们到北京告状更是天方夜谭,而老汤却是个不答应他的条件就“北京见”的人。
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揭出农村中的“刁民”?为基层干部鸣冤?我想问题不会那么简单,显然作者对农村没作过深入的思考,解决农民问题是生活在城市的所有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该尽力的大事,在当下的中国农村有多少地方官员依法行政了?我见到的地方官员都是趾高气昂的,他们哪会为了拆迁民房这点小事到村中三番五次地劝说,而农民也只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对待“官”要求的事。在他们心中,只要是政府的“规定”都是合法的,因为他们一点法律知识都没有。如果说农村中还有死不说理的农民的话,也不是像老汤一样嘴里吐得出“与时俱进”这个词儿的!文章的最后写老汤的房子被众村民给拆了,这是生活在官位上的作者幸灾乐祸的心理吧!
我想告诉作者的是,农民都是纯朴的,他不懂理不是他的错,而是我们教育的缺陷。农民会是党和国家的好朋友而不是敌人,只是当官的想把他们放到敌人的位置上。如果基层官员依法行政,尊重民意,那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文传
学院04级文学二班
陈 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