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他们的B城》挑刺

(2007-07-14 14:38:15)
 

给《他们的B城》挑刺

 

    看了《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6年第4期温亚军的小说《他们的B城》,觉得细节不真实。即单位被注销,职工无法证明自己没工作这件事是不真实的,所以整篇作品是站不住脚的。在生活中,单位虽然没有了,但职工人事档案还在,要么在人才(劳务)中心,要么在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要么在新单位,而且档案中一定有其“失业”的记载,所以肯定有办法证明有关情况。如果档案丢失或在职工个人手里则另当别论,但作者应该在小说中说明。按小说中的叙述,罗家英妻子的档案应该在街道,那么街道没有理由不给开没有工作的证明,更没有理由要什么原单位的证明。虽然我说的是北京的情况,但我想其他城市应该大体相同,因为人事档案制度是全国统一的。

    显然作者对有关生活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对“买断工龄”的说法产生了望文生义的误解,以为“买断工龄”以后,以前的工龄被一笔勾销了,自然职工档案也没有用了,当然就没人管了甚至不知所终了。其实按国家劳动部门的说法,工龄是不能买断的,所谓“买断”实际是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失去工作的一种补偿,而工龄仍然有效,“买断”的人到了退休年龄或者按月领取退休金,或者一次性领取一笔养老金(工龄很短的人属此类情况)。因此,记载工龄的人事档案一定有部门保管的。

    虽然,文学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但作为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所写内容应该是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

 

100089北京海淀区车道沟10号院东3楼1门101号  刘会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