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是一场场快乐的party

(2006-10-19 10:56:51)

文/沙洲

人生是一场场快乐的party

爱上party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但很少有人像文如那样快乐得无拘无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party还是个新词,大学生文如就把它从英语课本中搬了下来——有一次,她在班里宣布,她将开一个生日party,请全班同学参加。那天,她请男同学搬来几箱汽水,又买了些瓜子什么的,把教室的桌椅往边上挪了挪,一场生日party就开始了,大家又唱又跳的,玩到半夜,也不管老师让不让。
刚刚时兴跳交际舞时,校团委从歌舞团请来舞蹈演员在礼堂教学生跳,文如高兴坏了,那时的她,蓝色的眼影,艳丽的唇膏,乌黑的长发,短裙长风衣,昂首挺胸。有一天,深夜归来的她一瘸一拐的,原来,她把高跟鞋的鞋跟跳掉了!“中文系一女生跳舞把鞋跟跳掉了”这条新闻不久传遍全校。
毕业后,文如被分到戏曲学校,原以为那里会很热闹,但一上班她就傻眼了: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各种曲调不绝于耳,她却寂寞得快爆炸了。于是她“把书和一盏孤灯装进一只千疮百孔的旅行袋儿”,借学习的机会闯海南去了。
很快,她又发现个新词:卡拉OK。当时卡拉OK在中国大陆刚刚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台湾和日本合资的“你歌卡拉OK娱乐有限公司”的老总,毫不迟疑地丢掉铁饭碗,投奔而去。凭着“天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仅仅几年的时间,她就坐上了“你歌”销售部经理的位子,在全国飞来飞去,住在星级酒店里,对手下的一帮人发号施令。
“你歌”总部在北京,闲时,她爱去马克西姆俱乐部,那是当时京城里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是明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俱乐部里浓浓的娱乐氛围、浪漫的法国情调都让她着迷。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要能在这里工作就好了。巧的是不久马克西姆俱乐部就与“你歌”合作了,经过努力,文如成了这家俱乐部的经理。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文如用两个“特别”来形容她的心情。她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层次的人打交道,让他们喜欢她,喜欢俱乐部。下午四点到凌晨三点是她的工作时间,开party、订餐、安排娱乐活动,每天忙得团团转。虽然薪水比原来少了许多,但她收获了更多的快乐。“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面孔进入你的生活,成为你的朋友,手下还有一大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真是快乐!”
在这里,她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位曾经的体育明星,当时正做生意。两个人闪电般结了婚。她爱得很投入,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为了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她在京郊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座三层楼的别墅。从楼房框架到室内装修,她都自己设计,力求完美,她还设计了专供开party用的大厅,那是她从少女时代就执著的梦想。

痛成一道风景

一天,马克西姆俱乐部来了一位新西兰的客人,他叫威尔逊,是新西兰移民局的,两个人愉快地聊了起来。文如说:“我的工作是让所有的人喜欢我的俱乐部。”威尔逊说:“我的工作是让所有的人喜欢我的国家。”接着向文如介绍了外国人移民新西兰的种种美好前景。一种全新的生活展现在眼前,文如的心又活了。
很快,文如一个人飞抵新西兰,从此有了新的名字:索菲。
凭威尔逊提供的信息,索菲在移民局找到了工作,为中国移民当翻译。
业余时间,索菲给当地的华文报刊撰稿,还去咖啡馆打工。从高级白领到打工妹,是一个巨大的落差,但索菲一点儿都没有失落感,新的生活给了她全新的感受,那种快乐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白天她努力当翻译,晚上尽心尽力地端盘子,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异域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与国内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强烈地吸引着索菲,让她乐不思蜀,她没想到,长期的两地分居生活给她的婚姻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有一天,她从国外飞回北京的豪宅,却发现门锁被换了,她无法进去。几经辗转,她才知道房子已易主,她的丈夫已携新人移居上海,“新人”是丈夫的那个“哥们儿”——他们一直以这样的名义在索菲眼皮底下交往着。那个夜晚,索菲远远地望着自己一砖一瓦燕子衔泥般建起来的家,有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
那天晚上,无家可归的索菲只好借住在女友家。北京还有父母的家,但她不能回到那里。她唯一的哥哥刚遇车祸去世,年迈的父母痛不欲生,嫂子终日以泪洗面,侄女还小。他们不能再受到任何打击了。
索菲想不明白,丈夫的哥们儿怎么会变成他的情侣,她也有异性哥们儿,但哥们儿永远是哥们儿,和兄弟姐妹一样,怎么会成为情侣呢?她没去问丈夫为什么,更没有讨伐他,就悄然离开了北京。她说,这种有了裂痕的婚姻,即使争取回来也是以牺牲快乐为代价的,她不愿意那样做。放他走吧,这也是对自己的解放。
她把痛埋在心里,回到沈阳。那段时间,同学和朋友经常被索菲约到沈阳当时最高档的万豪酒店的大堂里,每次,她都提前到。大家眼中的索菲埋在沙发和柔和的灯光里,手中拿一份报纸,悠闲地看,另一只手上肯定有一杯红酒,轻轻地晃,把自己晃成一道风景。没人知道她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疗伤。
凯就是在这时候走进她的生活的。凯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常年在国外工作,比索菲小两岁,刚刚离婚,两个孩子在前妻那儿。在索菲眼里,凯是个热爱工作、心地单纯的大男孩,不像中国男人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偏见,俩人一见钟情。不久,索菲回到新西兰,从此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

在德国人家里当老外

凯不会说汉语,索菲不会说德语,两个人就以英语交流。爱的时候自不必说,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不耐烦的时候呢?架是打不起来的。冲突一起,往往双方脸憋得通红,却找不到攻击对方的句子,捶胸顿足,最后不了了之。冷静之后,凯的一束玫瑰花化解了索菲所有的怨气。其实,夫妻之间打架并不为什么原则问题,但激烈的言辞却使人伤心欲绝。索菲说,与凯在一起,绝对轻松。
与凯的家人在一起,更轻松,轻松得让她愤愤然,当然这是因为东西方家庭观念不同造成的。
索菲生孩子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当时凯在巴西修铁路,他认为索菲完全可以自己生孩子,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耽误工作去照顾她。索菲的婆婆更是这样想。新西兰的社会福利好,医院对病人尽职尽责。但医院对产妇的照顾却让索菲望而生畏:生下儿子不一会儿就有人告诉她去洗澡。配餐很讲营养,但同样让她不能接受:午餐经常有冰淇淋。中国妈妈月子里什么也不用做,但西方的妈妈生下孩子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啥干啥,所以诸如洗衣、洗婴儿用品自是无人代劳。儿子21天的时候,她收拾起所有家当,抱着孩子坐飞机去巴西找他爸爸去了。而凯,也没像中国爸爸们那样,对独立生产的妻子说声对不起。
很长一段时间,索菲在德国丈夫的家乡生活,公公婆婆很喜欢这位中国儿媳妇,但只是喜欢,并没有什么行动。比如,他们见到孙子,并不像中国的爷爷奶奶那样视若掌上明珠,承包一切,他们只是高兴地亲一亲。婆婆经常拥抱索菲并真诚地说“我爱你”,但看着儿媳妇忙得焦头烂额却不肯帮一点儿忙,照样打扮光鲜地去参加她的聚会。有时她会接触到凯与前妻的两个孩子。开始她很想好好做,讨好他们,可那姐弟俩总是直呼她的名字,根本不把她当长辈看,特别是姐姐,十几岁的姑娘了,洋娃娃一个,到她的家里旁若无人,尽情享受,一点儿都不买索菲的账。
在这个有教养的德国家庭里,索菲悲哀地发现,她没有找到亲情。

主妇的快乐

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索菲。看着这个小生命一天天神奇的变化,年届不惑的索菲心中充满了感激。为了儿子,她放弃了工作,随丈夫生活在南美。
索菲沉浸在琐碎的居家生活里,渐渐地,她发现做个主妇和做成功白领一样快乐。
南美人生活节奏很慢,生活方式深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有产阶级家里有两个以上佣人是平常的事。女人工资低,所以大部分女人婚后不上班,她们会使出浑身解数用一周的时间指挥佣人准备周末party,把餐厅作为社交场所。
有件事对她触动很大。那天,她带儿子去小朋友家玩。那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夫妇俩工作不稳定,总失业,没有自己的房子,租房住。请不起保姆,家务活就都由女主人一个人做,有时她还得出去工作。但索菲感觉他们家和中产阶级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家里一尘不染,桌上插着鲜花,台布是旧的,但浆洗得板板正正,熨出笔挺的印儿。连小儿子的球衣都被熨得平平整整。“球衣只穿一次,为了踢球,还用熨?”索菲颇为不解。“先生和孩子一出门,必须是整洁的,家也一定要温馨可爱……”女主人的一番话,说得索菲直点头,心中惭愧得很。自己有保姆,生活却比人家粗糙得多。看起来,精致的生活方式和钱和时间没有太大关系。她想起韩国的女人,她们无论在外面多么了不起,在家都是贤妻良母,对家居生活充满热情,一丝不苟。可以想象,有这样的妻子,家能不可爱吗。
她参加了很多学习班,学习餐饮,包括甜点的制作以及与酒和咖啡的搭配,插花,情调蜡烛制作,餐桌摆台,英式彩绘,室内装修等等。索菲在家里能看世界各地150多个频道的电视,她最爱看各国的餐饮家居节目,特别是美国大富婆玛莎·斯通的。玛莎·斯通做餐饮节目起家,全美国的人都记得她装饰的圣诞树,玛莎·斯通品牌的各种生活用品遍布全美。
索菲决心打造中国的玛莎·斯通,让中国女人也能营造出幸福的家园。“我要我的节目厨房现代,食谱简单,食品健康,服装讲究,就餐环境高雅,装修费用低廉,格调高,操作简单。我不是厨师,美工,我能做,大家都能做。”索菲在一篇文章中充满自信地说。
2006年,索菲带着儿子回到北京,开始为时尚类杂志撰写“主妇”专栏,同时在多家电视台制作“主妇”类栏目,并开了博客“女人说事”……
对于索菲来说,又一场快乐的party刚刚开始。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10/16/14/0/10ee3a06854.jpg

《八小时以外》杂志其他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