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一民
我小的时候,街坊邻居谁们家的孩子也不少,谁们家也不拿孩子当回事!吃了饭往马路上一轰,就到外边“野”去了。野归野,可那时的社会氛围好啊,孩子们也坏不到哪去,基本上都长大成人了。自打提倡“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以来,孩子就成了一个“宝儿”,父母疼着、爷爷奶奶捧着,姥姥姥爷宠着,七姑八姨五叔六舅也都爱着、惯着、呵护着,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俨然就是一个小皇帝了。孩子的惟一性和不可选择性,使得家长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刻也不敢松懈。生怕一个小小的疏忽贻误了孩子的终生。疼爱孩子不等于是溺爱孩子,疼爱就是要让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地发育,自然而然地长大成人。而溺爱终究会把孩子惯出一身的坏毛病。我在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原则,爱他,就别惯着他。
我回想了一下:其实我在管孩子方面也没有多少作为,大都是些零碎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惯与不惯往往是体现在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体现在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
我记得清清楚楚,孩子刚满周岁的那天,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大人的牵扶,自己走路的日子。那天,我和爱人刚刚结束了几个月的两地分居的生活。吃过晚饭,来到客厅,爱人把孩子放在地上,指着我对孩子说:“那是爸爸!去,到爸爸那去。”才分别几个月,她对我居然有些生分了。我在三米开外的地方蹲下身来,拍着两手说:“乖,丫头!到爸爸这来!”她看看我,又回头看看妈妈,犹豫了片刻,然后猛然挣脱了妈妈的搂抱,舞动着两只小手、微笑着、跌跌撞撞地朝我这边扭过来!一头扎进我的怀里。“丫头会走路了?”我惊喜地问。“这可是她第一次自己走路呢!看这孩子高兴的!见着爸爸就会自己走路了,是吧!”爱人也有些激动,抱起孩子不停地亲吻。
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自己也很新鲜,大人要抱她是绝对不让的,非要自己走,晃悠着、趔趄着、踉踉跄跄地跑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然后回头看看跟在身后的大人,甜甜地一笑,非常开心。这时候摔跤是免不了的事情,一旦摔倒了,他们会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直到越走越稳不再摔跤。其实小孩儿学走路的时候总是要摔跤的,这时候孩子摔跤并不可怕,因为此时他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且重心又低,走得又慢,摔一下不要紧的。倒是大人们紧张得要命,一惊一乍地赶紧去抱,又是胡撸又是吹的,有的还使劲拍打地面,好像是地面得罪了孩子似的。孩子本来没事,可看到大人们这个紧张的架式,不吓哭了才怪!于是他们也就有了“经验”,一旦摔倒,便大声嚎哭,像是受了多大委屈,直到把大人们都嚎出来。小孩子摔倒用不着去管,我在国外就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大人们在前边悠闲地散步,小孩子跟在后边,摔倒了一声不吭,自己爬起来,大人有时回头看看,并不理会,有时候连头都不回。
孩子小的时候物资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很多东西还是凭票供应。请客不敢去饭馆,没那么多钱。做点好吃的东西都要紧着老人和孩子。那时家里订了一斤牛奶,半斤是姥爷的,半斤是孩子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每当吃饭的时候姥爷总是先把孩子抱在腿上,揽在怀里,然后去夹盘子里的菜,自己先尝一口,好吃,第二口就会夹给孩子,然后就眉飞色舞地说道:“第一口是姥爷的,第二口是游游(孩子的小名)的……”日子长了,我怕惯坏了孩子,让孩子觉得“好吃的都是自己的”,那可不行,于是就开始注意,有了好吃的东西我也跟着一块吃,还要求她给姥爷给姥姥给妈妈给阿姨……姥姥看到眼里不高兴了,她是从苦日子里滚过来的,她的习惯是有好吃的东西总希望省着吃,多给老人孩子省一口,拥有的时间长一点。她私下里和我夫人说“看你们阿民,吃东西不管不顾的,也不知道给孩子省着点!”我听了以后并不在意,照样我行我素。因为那个时候物质已经逐渐地丰富起来,想吃的东西可以随时买到了。我家的前后都有院子,我在后院种了一片草莓,每天刷锅洗碗的脏水都到在里面,每到春夏之交的时候,就长出一地的草莓,那种香甜可口是市面上买不到的。那时候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也许就是摘草莓了。每当从幼儿园回来,她的第一件事就端了一个小盆到地里去摘草莓,把那些红透了的都摘回来。洗干净之后,我也许自己先吃一个,然后告诉她:把最好给姥姥姥爷吃。她就端着盆去找姥姥姥爷,姥姥姥爷总是推说自己吃过了,或者象征性地拣一个出来放进嘴里。我就劝他们,你们就多吃点,别让她自己独吃。我们的前院有几棵白石榴树,正值青壮年时期,果实挂满枝头,秋天总能收获一二百个石榴。姥姥就拎着个篮子领着游游在院里挨家地送,每到这时孩子就显得非常兴奋,她很乐意把那些咧嘴微笑的石榴和小朋友一同分享。
吃饭的时候,我们从不让她挑挑拣拣。有一次吃饭时,她把碗里的一个炸黑了的葱花挑出来,她妈看见了就说:“游游这孩子不爱吃葱花。”打这以后丫头就真的不吃葱花了,每天吃饭的时候先仔细地检查饭菜,直到确认碗里真的没有葱花了才肯吃饭。背后我对夫人说,“以后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她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孩子知道什么,你说她有什么,她以后就会有什么。”以后再吃饭的时候,我们谁也不提葱花的事,有时候还特意说上一句:这葱花的味道还真香!慢慢地她自己似乎也忘了葱花的事,不再排斥。到现在,她吃什么都能适应,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吃上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不想吃的。
管孩子的艺术其实不在于“管”住,而在于适时的表扬,是一种表扬的艺术。表扬只有当她做得对的时候才能用,他作错了事,你表扬他,纵容他,无异于将其往火坑里推。当她上了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她独立地做一些家务劳动,让她对这个家庭也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就让她刷碗,开始的时候是晚饭之后刷,因为早饭之后要上学,中饭之后要让孩子睡会觉,只有晚上时间比较宽裕。那会她矮够不着水池子,就端来一个板凳让她踩在上面,她做的很认真,把碗的边边延延都抠得非常细致,我有时候都嫌她干得太慢,恨不能把她打发走自己干,可还是忍住了,坚持让他你自己干。每当她把碗刷干净之后,我都会表扬她一句:游游的碗刷得真干净!直到现在,孩子都快30岁了,只要她在家,吃完饭以后就会主动去刷完。那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日本动画片《铁臂阿同木》,还有《猫和老鼠》等,不光孩子,大人们都看得如醉如痴。为了让孩子早点做完作业,早点睡觉,每到8点以后我们就不再看电视,孩子就自己躲到屋里做作业。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别人面前表扬她:游游在学习方面特自觉,该学习的时候从来不看电视,不用别人说,自己主动回屋学习去了。以后上中学上大学从来没让人费过劲儿,倘若要说,也是劝她早点休息的话:“早点睡觉,别太累着。”这个办法是从一本书上学来的,大意是:“你想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那好,你就表扬他吧!”在表扬的过程中让她分清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招儿很灵的!我也内疚过,孩子还那么小,该享受的东西都没有享受。一次出差去广州,我特意买了一盘带子《猫和老鼠》想等游游大点是时候再给她“补课”。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字:“独”!你想吧,独生子女身上很多毛病都是来自于这个“独”。孤僻来自于他的孤独;霸道来自于他的独尊;自私来自于他的独往;懦弱来自于他的独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从小就注意克服的,一旦长大,成了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克服起来就难上加难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孩子到外边去玩,或者去公园,或者去商场,或者去有孩子的同学家,总之让她去一个能尽情玩耍的地方,不能老是闷在家里,她妈妈就喜欢在家呆着,总是借口家里活多不肯一起出去,我就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玩。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让孩子特开心。我们的大院里挺清静,大多人家都是老人带着“孙伙计”一起过。小孩子爱找小孩子玩,串串门也是常有的事。她妈妈怕人家讨厌,总是“呵斥”她:“又到人家串门去了?也不怕人家讨厌!以后别去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支持女儿:去就去呗,孩子们在一块玩玩有什么不好的。一个孩子自己老在家里呆着,多孤独啊。这也不让去,那也不让去,管的孩子性格孤僻,那有什么好的。她妈也觉得有理,以后不再管得那么严了。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要说说,孩子有理了:老不让我出去,我自己多孤独!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她心里有了自然;通过和别人的接触她心里有了别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孩子就是这样长起来的。
我爸爸脾气暴躁,我从小又淘气,所以没少挨打。因此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是从来不动手打人的。只有一次是例外。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给她零花钱,因为那个时候她还没有支配金钱的能力,不能让她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有一天老师把家长请到了学校,向我们反映了一个情况:说这几天孩子上课精神老是不集中,问其原因,总想着下课后去买东西。希望家长别乱给孩子零花钱。回家后赶紧追问,我们没给过,姥姥姥爷也没给过,追问孩子,原来是学着邻居家的孩子,自己从姥姥的口袋里拿的。这可不是个小事啊!不管不得了,倘若是养成了习惯,去人家串门也乱拿起来,那还得了?!我的火不打一处来,控制了半天也没有控制住,还是找了一个由头,把她关在屋子里,照着她的屁股蛋上狠狠地拍了两巴掌。疼倒不一定很疼,可那架式肯定是把她吓坏了:我把门从里面反锁上,任她妈和姥姥在外面拼命地敲门我就是不开,还一边高声大气地喊着:我管孩子你们谁也不要插手!后来我把门打开了,姥姥把她一下子搂到怀里:“哪有这么管孩子的?打坏了可怎么办?”孩子小声地抽泣着,用惊恐的眼睛盯住了我,我也不再说话,扭头回到自己的房里。还好,孩子并没有记仇,吃晚饭的时候,她又坐到了我的腿上。我问她打疼了吗?她不说话,钻到我的怀里哭起来。我紧紧地抱着她,心里生出许多懊悔。从此以后她再没有随便拿过一分钱,钱都放在抽屉里,家里的抽屉也从来不上锁。
作为父母,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况且孩子小的时候,正是闹“神童”的时候,不能不吊家长的胃口。我那时也走过一段弯路,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神童”,关键是要把她的“潜质”挖掘出来。因此我就做了好多的小纸片,挂在楼梯上,门板上,走廊上,床头上……总之都是随手可得的地方。纸片上或写一首诗词,或是一句格言,或是一个英语的单词,或是一道问题等等,不论在什么地方随时摘下一张纸片,让孩子背出上面的内容。开始的时候孩子特有兴趣,不论选择了那张纸片她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时间一长她就烦了,不肯再背,时间再长,问她以前的内容,她也忘了许多。她没有理解的东西怎么能记住呢?后来我想培养她学习一件乐器。从同学那里要了一个小提琴,她拉了两下,没兴趣,扔在一边再也不去动它。我还曾想让她学钢琴,那时的钢琴才一千多块钱一架,可在我也是一个不小的数了,下不了决心。后来我出差去北京,在东风市场看到了一架玩具钢琴,立马买下。孩子玩了几天又没兴趣了。我看她“不是那个意思”,就不再去“挖掘”了。我和爱人说,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她喜欢怎么玩就让她怎么玩吧,别再逼她做这做那。反正就这么一个孩子,该是啥样儿就是啥样儿,强求不来的。能念书就让她念,念到国外去咱供得起;不能念书更好,就在家里陪着咱们,反正咱也养得起。这样一来,我们的心态就平和了许多,孩子的负担也就少了许多。但我还是觉得有失误的地方,我有个同学,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用外语和孩子交流,所以他的小孩外语基础非常好,上学以后外语没费过劲。用外语和孩子交流应该不是个难事吧?我咋就没想到呢!
管孩子父母的意见要一致,最忌讳的就是你说东他说西,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不休,让孩子茫然无所措手足。其结果,孩子会在一边静观其变,谁厉害谁就有理,孩子就信服谁模仿谁,可往往是真理不一定就在厉害一边。在这一点上我和夫人的意见是一致的,我们私下里也有过约定,当着孩子的面绝不争吵;在管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默契,我说是错的,到妈妈那里也一定是错的,不能让孩子有空可钻。即便是意见不一致,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矫情,事后再说。因此在家里的时候我是小事情决不过问,也不插手,都是夫人的对。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我一定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绝不含糊。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自己把它定位在“朋友”上,不能让她怕我,尽量少摆出那种所谓的做父亲的尊严。事情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会尊重她自己的选择;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会跟她讨论,交流,但决不干涉;遇到她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我会提示她,帮助她。她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给她一些零花钱,并告诉她和同学交往时不要比阔气,该花钱的时候不要小气。结果她做得很好,甚至会在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意想不到地送些小礼物给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动员学生帮助山区贫困的孩子,她回家和我商量捐钱的事。我说:钱是你的,你就自己作主,你认为捐多少合适就捐多少。结果她把自己所有的存款大概有二、三百块吧,全都捐出去了。孩子从小就喜欢当老师,上大学的时候也要选择师范院校,我不同意,理由是:上其他院校毕业后也可以当老师,而且还有选择其他行业的余地;而上了师范类院校,将来毕业后就只有当老师一条道儿了。女儿的意见和我相反:她认为: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应该去师范院校,为什么还要转个弯去上别的院校呢?为此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我还是尊重了女儿自己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