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贺承军
贺承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17
  • 关注人气:6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反周期调控”可能很山寨?

(2008-12-25 16:12:37)
标签:

网络议政

宏观经济

财经

                “政府反周期调控”可能很山寨?

我们在很多场合听到国家级的智囊人物在沾沾自喜的说中国政府在调控经济(不排除调控社会)过程中的“反周期”高招。

下过棋的人都知道,所谓出其不意的“奇招”,只有对长期的对手才有效,但次次都是“奇招”则不可能。我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曾有一个说法是“出乎美国人意料”时升值——升或不升,升多升少,应该都在别人料想之中,哪有出乎意料的事情?不同的出招,别人有不同的应招,一招之后跟着另一招,一招又一招的组合,这才是宏观调控的功力,单纯某一招,是说不清意义的。

反周期操作的机会成本,应该是估量很多变数之后的结果,对于沟通良好、功力相当的多个政府来说,反周期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多个政府的行为可以影响周期,就不可能存在单个政府的私下地的反周期手段,比如,对于G8国家,若某一个出现反周期操作,必定为其他国家所指责。对于信息不对称的个别不结盟政府,可能存在反周期的可能性,但如中国那么大的国家,做反周期的事是不容易的,因为中国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关注之中,因而就构成了周期的一部分。对于市场竞争来说,行政干预是可能反周期的,对于考虑了国情的国际竞争来说,是没有什么“反周期”的。

因此,我很怀疑专家们关于中国政府善于“反周期”操作的说法,是不是一种自欺而已。是对不得已付出的代价,当作机会成本的一种解释。

另一个怀疑在于,我们加入了WTO,不是还有很多条件吗,这些条件决定我们未必进入了发达国家的周期性之中。既未入周期,则我国自己的节奏,并不构成对别人周期的反动。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放弃对“反周期”的追求,坦承现阶段发展的总体特点,强调我们“笨拙”的苦干精神、我们的产业总体上没多少附加值的,在明明白白被动跟着世界产业转移的条件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这样一来,我们发展的长周期,就能决定我们的总体政策走向,以拙制胜,而不是自作高明和精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