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出新政救房市了
(2008-12-20 08:14:37)
标签:
房产房价 |
近半年来,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每次都会出台一点与房地产有关的新政策,对于本已处于房价下行通道的房地产业,造成的实际效果是:让你等、陪你等,是在给房地产业发展不停地微调导航过程中,导向不明不白的百慕大。从中央政府角度,导航满足了自身的“有作为”口碑,体现了利益博弈的“均衡”,但越导越迷蒙,房地产业越来越不象个带动经济的驱动器了,它的温度过高伤了机体,冷下来之后机体仍没修复,现在想一会加冷水一会加热水让它再高速转动,似乎只是满足了“正在调理呢”的状态,对经济和社会有个交代而已。
在一年多前,我甚至建议放出“小产权房”冲击高房价,“9、27”之后一年过去,连“小产权房”都不用开闸了,现有存量都会把房价压下来。国三条有意降低交易费用,同时也要激励银行和开发商均行动起来,不要坐等,用意是好的、是“均衡”的,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卖方把可能降低的交易费用又加到价格上去了——这是我持续两天从售房中介那里得到的信息,当然购方认不认又是另一回事,购方不认,就是延长博弈和观望。从深圳的成交量上升看,低端住宅价格下跌趋势尚未受新政的明显影响,说明持续下降的价格在理性的博弈中找底——“越跌越没人买”并不完全成立,因为房屋价格和成本,尽管开发商不愿也不会公布,购房者也并非全然不知,所以就会找到成交价格平衡点,交易费用的下降,应该也是买卖双方均沾好处才是。
但是,中央政府想要房地产重新成为经济的引擎,确实会有很大困难,这就是存量的压力,银行不敢贷给开发商,开发商除非想办法清空存货,否则就没有动力去搞新项目,不降价清货,无异于等死,而政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新政,只不过使这个等死的过程不那么寂寞。
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我始终坚持一点:就象医生治病救人,不能以病人的直接感受来决定用药的剂量和药物种类,利益博弈可以理解,但药方不能由病人自己开。我国政府的决策智囊,应该与企业智囊要适当分开,否则,就会产生病人自己开药方,总也治不妥贴的效果。
对于政府来说,下一步倘还有什么“体现政府宏观调控的智慧”的想法,可以鼓励地方政府主动防范由降价而产生的已购高价房小业主的闹事,而不是鼓励地方政府购买商品房作保障房,即使要这么做,至少要由地方政府公开购买计划和程序,最好由地方人大授权。
至于企业,则应该把早几年赚的利润,适当分摊到未来一段时间的降价售房过程,做好财务报表,度过难关。
最后,我要仿照赵晓教授的呼吁,“开发商要主动降价,降价到位就是爱国。”当然,爱国说起来虚,主要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