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花城:深圳居住的温馨经典
南方都市报《黄金楼市》的建筑评论小栏目,一直未能触及住宅,乃因房地产商战局谋诡谲,纯粹的建筑评论,亦难免被视为软文广告。历经这一年来的对深圳建筑东说西评,诸位同仁想想也不该如此拘泥,反而显得一干写手没了自信,故而由此篇开始,率尔操刀,是非由他说去,我自论居住建筑本身的是非。


万科在上世纪末始推出的“四季花城”项目,曾引领深圳“关外居住”的潮流。她以严肃认真的方式,道出关外也有温馨的居住这么一个大实话。
距上一次来四季花城,已有七、八年之隔,如今,花城的建筑面目,有如水洗布一般,初看如此旧,复看亦如新。她的赭石、熟褐和深色土黄大约留给人们笼统的“红色”的印象,而米黄、浅蓝灰大约是“白色”印象,人们还会把那与大地很亲近、不那么艳的“红”名为殷红,温馨的感觉,就由这殷红的墙裙、格栅、斜铺的地砖,以及建筑上身部分的白色,对比而形成了红白两元格调。
四季花城由近三十个庭院构成。她东面的梅坂大道是一条嘈杂城市生活性干道,西边有铁路,梅坂地块既处于关外,在关外也算不上什么上好地段,然而,她创造了属于四季城独有的都市庭院生活。我在雨中漫步并穿过一个个并非全封闭的庭院,确实不是中国人熟悉的四合院——那种有始有终,有明确的进出口,有长幼尊卑之分的空间感觉。四季花城那些庭院的每一个开口都是自由的、平等的,通过这些敞口,庭院的绿化得以互相勾连、视线得以交通、邻里之间的交往更为自由畅达,而半围合状态的转角空间,要安排合适的居住功能,就让建筑师后绞尽了脑汁。
温馨的色彩搭配、自由的庭院空间,是四季花城的两大特点。舍此而外,不能回避一个暧昧的问题:欧式建筑风格。确实,她拥有面向公共院子的底层柱廊、有钟塔、有转角处的哥特式或都铎式尖屋顶和大量的都铎式斜屋面,还有几何状的花坛、苗圃、及欧洲人惯用的裸体雕塑,这些混杂的元素,足以构成所谓“欧式建筑风格”,权当是民间俗用、学界不宜的概念吧,我这篇短文无以纠缠这么复杂的东西,我只能关注那种不无武断的关于建筑体验的描述。
在入口处的一家西餐酒廊坐下,我想更多地了解这里人的生活,然而惟一的相识,一位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她亦因孩子读书而别迁他处。复又回到公共院子,经过多年雨水洗刷的涂饰墙面,竟有几分饱经风尘的韵味。即使是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庭院生活亦活泼多样,因躲雨而带着孩子游走于连廊的女人,下棋的老人,漫步中鞋帮上可以沾上草和泥的草地——让我得出一个超乎寻常的结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和谐而兴致盎然地居于一个似乎并非中国国情的自由空间,这个自由空间更可贵的在于:朴素无华、恬静安逸。
(本文供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使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