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石地震重建家园房产 |
http://imgs.soufun.com/news/2008_05/28/news/1211968645238_000.jpg
讨论正在热烈的进行中
贺承军:
我们几位年龄和专业背景相差悬殊的好友,在灾后重建时期,从常识角度来反思,面对灾难,成熟的民族,国家会怎样做。
这次灾难,造成了国民巨大的心痛,在5月12日至今,将近半个月,我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写作,看着灾难画面,就会落泪,尤其是孩子们遇难的场景,令我不能自抑。
不过,我依然在认真地关注一些事情,思考一些事情,灾后重建是我考虑的主要内容,由于有一点专业背景,主要是从建筑与城市规划角度来思考,当然也涉及政府、NGO、民众舆论、民众与企业捐助、救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保险、卫生防疫、以及心理抚慰、孤儿抚养等问题。出于中年人观察社会的习惯,我还延伸到了灾难之中和之后的谣言、一般的语言使用、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控制等具有社会系学意义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五人在这里对话,是有时间上的考虑的,几天前,我们尚无法提议这次聚谈。对于救灾我们都不是专家,所以只是从常识,或者从知识分子常识思考角度,来谈谈我们各自关注哪些,可以敞开来谈,当然,凭着我们惯有的冷静的思维风格和理性的表达习惯,我们的聚谈也不会漫无边际。
先从灾后重建这个大题目开始,我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考。
约500万人需要安置,媒体上已经报道,对于灾民的安置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短期内必须解决的临时安置,第二步是较长时段的,可能将延续8至10年的持续过程,让灾民安身、安心、安命的永久安置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很理性,总体而言,这次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对灾后重建的关注,体现了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风范。
临时安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震后临安置点的选择很重要,一是避开不利居住的场所,二是要方便临时基础设施的敷设,三是要便利后续的永久安居点的建设。最好不发生后续的永久定居点的建设,赶着临时居住者到处跑的局面。
而永久居住点的建设,还得考虑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永久定居点,就是城市或乡镇发展的问题,居民要幸福地生活,必须要有赖以维生的工作,要市政公共设施和文教卫及娱乐、商业设施。
要在震灾后重建城市和乡镇居民点,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就说发挥作用了,当然,首先是对震灾损害的评估,要尽快做出来。这方面,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还是很明智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四川省和义务赶来支援的技术队伍应该会妥善安排力量,做好前期调研,尽快得出成果,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
我先讲到这里。大家自由讨论。
http://imgs.soufun.com/news/2008_05/28/news/1211968639973_000.jpg
建筑评论家
贺承军
王绍培:
我是在地震发生半个多小时后知道消息的。几大门户网站开始报的震级不一样,有的一开始就是8.0级,有的报7.6级。因为我对唐山大地震有印象,所以感到这次地震一定非常严重。往重庆打电话一直打不通,网络忙碌。我记得最早的报道就是重庆有一所学校垮塌了,重庆离得那么远。随后我发现学校倒得非常多,很多学生被埋在瓦砾废墟之下。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我第二天就写了一篇文章,《花朵凋零最哀伤》,我说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是,孩子的生命更宝贵,如果可以的话,大人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孩子的生命,因为他们是希望,是未来,而且他们什么都还没有来得经历就结束了。为什么学校会垮塌得这么多呢?这是我要追问的问题。我接下来写的第二篇文章是《有何胜利可言,除非彻底反省》,我在网上看见资料说,对这次地震,其实是有说法的,虽然不是精确的预报,是模糊预报,模糊预报能够成为我们防范灾难的依据?为什么这些信息没有被有关反面收集、整合、利用呢?如果不反省我们的所有这些机制,恐怕很难有什么最后的胜利。第三篇文章则是我被中国的民间所感动,我谈到《中国的道德土壤》,我认为中国的道德土壤在民间。很多老百姓,他们舍生忘死,他们能够这样做,其实是因为他们还保有人的良知良能,没有被污染。我还表扬了人民的好总理,我们的温总理,他第一间去到了灾难现场,他是知道民间的,跟民间相通的,他是中国民间道德产生出来的好总理。
我说这些,是说我一开始就是从反思的角度进入这个事件的。我在凤凰卫视看见一个评论员,雪灾的时候,他说,现在不是反思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救灾。现在地震的时候,他也说首先是救人。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雪灾之后,谁在反思呢?我不知道。地震之后,是不是一定能够会有人反思呢?我不能肯定。而且,关键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到现场去救人了,很多人都不在现场,很多人,按照社会分工,他们的工作就是思考,为这个国家、为我们很多人思考。我的思考是非常粗浅的。我在网上看见有一个成都的网民,是在光明网的论坛上,一个叫“华山剑”的网民,他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在网上发帖,提出了非常多、非常好的建议,因为他对那一带的情况非常了解,加上他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头脑,他的思考非常深入、周到、可行。假如有关反面很快就采纳他的建议,网民的救人、救灾的效率一定可以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无论是灾难发生的过程中,还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反思都非常重要。那种反思应该缓行的观点,我是不能赞成的。我先说到这里。
http://imgs.soufun.com/news/2008_05/28/news/1211968642926_000.jpg
文化学者
王绍培
老亨:
心怀谦卑 地震发生以来,一直不敢下笔写文章,认为到目前为止,自己对地震的认知还非常不全面,唯恐自己写的文章以偏概全,汶川地震是对整个中国的一次大考,是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的一次考验,文明越发达,人类在灾难面前越脆弱。
四地震发生以来我还没有写文章反思,个人觉得信息还不够充分,不敢轻易地反思。因为我自己做了一个因特虎网站,非常关注网络的传播模式,网友声音的叠加效果非常可怕,把以前夫妻的“床头耳语”叠加到网上来了。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传播现象。
我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把网友发表的各种反思的声音和有意思的资料整理在一起,并将比较好的文章进行推荐。我觉得反思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今天晚上我们聚集到一起,反思的机会在逐步走向成熟。
四川地震破坏的东西不只是对硬件的破坏,即对建筑物的破坏;地震的破坏力远远超过这个,软件的破坏也非常厉害。从国际经验来看,每次地震的发生对人类心灵的创伤远远超过对物质的的创伤;尤其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进程,过快的的城市圈地运动,建房建城,但却忽略了建筑质量的把关,现在通过媒体报道出来北川中学倒塌的那么快,这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这个时候我们来反思我们的城市化速度、反思我们国家的软件建设已经到时候了。
http://imgs.soufun.com/news/2008_05/28/news/1211968643743_000.jpg
深商研究会主要发起人 因特虎负责人 老亨
侯瑞波:
四川大地震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这个时候刚好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设进入关键的时期。地震发生以第一天,由于信息传递不够对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的严重性;后来,我北京的同时也说感觉到了震感,随着信息的不断释放,我也看到了搜房网的倡议书,开始意识到事态越来越来越严重了。
但是,我们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看到了国民的责任感和爱心的传递。我们在行动中贯穿了五个阶段:责任传递阶段、道德感染阶段、爱的奉献阶段、身心投入、让灾难不再重演。
我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中国教书的外国教授问学生:“目前四川发生大地震,缅甸也发生大地震,你们是先救中国人还是缅甸人?”学生无法回答。但是如果这同样的问题发生在美国9.11事件、刚好别国也发生灾难的时候,有老师问学生:“你们先久美国人,还是先救外国人?”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把这个老师轰下台去。实际上,当这么大灾难来临的时候已经超出了种族、肤色的范围,他是全人类的不幸,所以我们应该抢救每一个人。
http://imgs.soufun.com/news/2008_05/28/news/1211968641583_000.jpg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南区总经理 侯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