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反思灾难
昨天晚上,王绍培、老亨、王方、侯瑞波和我,五人聚谈于深圳搜房会议室。这以下是我的开场白。较详细的对话录,要稍后才可整理出。
我们几位年龄和专业背景相差悬殊的好友,在灾后重建时期,从常识角度来反思,面对灾难,成熟的民族、国家会怎样做。
这次灾难,造成了国民巨大的心痛,在5月12日至今,将近半个月,我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写作,看着灾难画面,就会落泪,尤其是孩子们遇难的场景,令我不能自抑。
不过,我依然在认真地关注一些事情,思考一些事情,灾后重建是我考虑的主要内容,由于有一点专业背景,主要是从建筑与城市规划角度来思考,当然也涉及政府、NGO、民众舆论、民众与企业捐助、救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保险、卫生防疫、以及心理抚慰、孤儿抚养等问题。出于中年人观察社会的习惯,我还延伸到了灾难之中和之后的谣言、一般的语言使用、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控制等具有社会系学意义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五人在这里对话,是有时间上的考虑的,几天前,我们尚无法提议这次聚谈。对于救灾我们都不是专家,所以只是从常识,或者从知识分子常识思考角度,来谈谈我们各自关注哪些,可以敞开来谈,当然,凭着我们惯有的冷静的思维风格和理性的表达习惯,我们的聚谈也不会漫无边际。
先从灾后重建这个大题目开始,我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考。
约500万人需要安置,媒体上已经报道,对于灾民的安置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短期内必须解决的临时安置,第二步是较长时段的,可能将延续8至10年的持续过程,让灾民安身、安心、安命的永久安置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很理性,总体而言,这次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对灾后重建的关注,体现了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风范。
临时安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震后临安置点的选择很重要,一是避开不利居住的场所,二是要方便临时基础设施的敷设,三是要便利后续的永久安居点的建设。最好不发生后续的永久定居点的建设,赶着临时居住者到处跑的局面。
而永久居住点的建设,还得考虑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永久定居点,就是城市或乡镇发展的问题,居民要幸福地生活,必须要有赖以维生的工作,要市政公共设施和文教卫及娱乐、商业设施。
要在震灾后重建城市和乡镇居民点,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就说发挥作用了,当然,首先是对震灾损害的评估,要尽快做出来。这方面,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还是很明智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四川省和义务赶来支援的技术队伍应该会妥善安排力量,做好前期调研,尽快得出成果,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
我先讲到这里。大家自由讨论。
(随后,大家的发言,不约而同地从个人关注这场灾难的经历开始。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