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民】牵扯到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所谓个性化多元化的问题,台湾有一家餐馆,很小的餐馆,它挂的不是营业执照,不挂菜肴的菜谱,而是挂的主人的小学成绩表、中学的毕业证书,这个店20多年了,他挂自己的东西,他觉得很好。这是多元化造成一个和谐,大家都有个性展示出来,不一定跟公共利益有抵触,这是要尊重的。
第二个话题,刚才您说的这个话题就是城市改造的纠错问题,我觉得所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同一个地位都是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黄先生说的,这个错了就可以改,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你现在说它错了,但是当时没有错。我记得十几年前城建局委托我们写的一个《城市建筑十年回顾——崛起的新城》,那不是“再生”的,是“刚刚诞生”,我们描述那个时候的深圳不得了,文化现在的博物馆都看着不得了,那时候叫“城市文化八大奇迹”,文化奇迹啊。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的产物,这没有什么错对而言的。
现在我们定位为这个城市要走向未来的,那个时候是刚刚诞生的崛起的,现在要走向未来,这个未来的观念,这个双年展不能说是问题平台,应该说也是话题平台,更多的话题去探讨这个城市的发展。
第三个,我们更现实一点,这个东西要跟我们结合,还是就这个展览来说,这个展览很多新的东西能不能影响政府,还是回到我的话题,影响政府之后怎么办呢?影响投资主体。旧城改造,我们深大新村里面很想用你新的观念,用环保的、绿色的、现代建筑和交通便利的在这个城市里面就没有那么一个试验点,一定要有一个点去试验它,要有一个新的观念。不能说我们就谈未来,未来和现实拉近一些距离,要做一些工作,最后大家看了热热闹闹以后能不能留下一些概念,比如光明新区,除了完全再造一个城市之外,我们旧城改造里面有一些东西能够用进来,使老百姓能够看到这个东西也能够在现在的小区能够实现一部分,这样跟我们市民的距离靠得更近了。
【金心异】刚才我看了一下,我觉得“双城”的概念还不是很强烈,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对表现得不是很突出,也许是第一次来做没有时间,各方面可能都有原因。
刚才讲这个话题展,我们深圳和香港的共同话题多吗?关于城市的发展,两个城市虽然有融合的趋势,但是互相之间的这种气质的差异性和人群的差异性太大了,可以说这两个城市精神体制上完全没有多少相同的或者是可交流的话语,都没有,说句实在话。
互相之间太关心,我有一个感受,因为我在我的博客有一个栏目“SH城市点评”,我就讲将来互动的城市应该是“S—H”,将来在国际上就用这个符号。我在这个专栏里面比如写一些香港话题的时候,没有人回贴的,大家都不关心,因为看我博客的大部分都是深圳人。我哪怕讲深圳一个很小的事情,回应得热烈,为什么呢?关心。因为我们根本不关心河对岸那个城市里面发生什么问题,共同的话题太少了。只有牵扯到将来城市的融合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共同的融合或者是共同的发展,还不是。这两个人群,那边的700万人,这边的1200万人,互相之间关系不太大,互相之间不融合,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不关心他们的事,他们其实也不关心我们的事。除了关心罗湖那一小片有什么改变,其他都不关心。
将来包括我们两个城市的首脑都说了将来要共同发展,要共建国际大都会,其实它还是一个并行的概念,没有一个同城的概念,同城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还有人情、文化、生活,没有这个概念。我经常想这两个城的关系,双年展应该慢慢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两个城市对话的思想,精神对话的一个管道,里面其实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的,一定要找共同的话题成为这个双年展的特色,否则的话为什么叫“双城双年展”?
这两个城市的关系,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30年来,好像从经济上、从资源的配置上有很深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互相之间是陌生的,就像在一条马路上走着两个人,你偶尔打量我一眼,我偶尔打量你一眼,互相之间握手不多,交谈的也不多。好像刚刚开始要谈恋爱,但是最多互相之间打量几眼之后开始闲扯几句话,找话题来扯一扯,再往后的发展,从最开始的话很多,到最后没话了,只是接吻、拥抱、做爱,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是话都不多。从恋爱到结婚,都有一个话不多,到话很多,到最后不说话,再到最后,这是一个家居生活的概念,那才是真正的同城化,没有热烈了,大家就是平常的生活,两口子就是天天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就是那样的。那还远呢,现在只是万里长城第一步。
(刚刚牵到手了)
【金心异】貌似牵到手。
【黄伟文】以前香港是越过我们的头顶看到广东省或者是中央,根本不看深圳的,现在是大家刚刚对上眼了。
【金心异】我原来有一个比喻,我原来说深圳和香港的关系,从法律上来讲广东是深圳的爸爸,香港是深圳的妈妈,生下一个儿子是深圳。这个儿子有一个杀父娶母的概念。但是法律上还有一个概念,法律上广东是深圳的爸爸,但是实际上是爷爷和他妈妈交合的产物,精子来源于北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关系。现在我想把这个比喻延长一下,从两个城市的气质上来看,互相的关系不仅仅是母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有点像小龙女与杨过的关系,我一直讲香港是深圳的大师傅,香港就是小龙女,深圳就是杨过,从城市气质上来说也有点像,杨过是莽撞的少年血气方刚的,但是是他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武功是古墓派的,但是也是他姑姑,也是他的师傅,也要谈恋爱,从刚开始觉得不可能,也陌生的状态,当然小龙女以前被人家强奸过。英国就是强奸小龙女的那个人,英国海盗。这被玷污过的,但是玷污过以后更成熟了。
研究一下小龙女和杨过的谈恋爱的过程,再来研究深圳和香港的谈恋爱的过程,这里面会非常有意思,怎样互相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两个城市的恋爱正在萌芽,也应该是我们双城双年展的一个故事的主题。
【黄伟文】今天这个会其实是开晚了半年,如果半年前开,如果大家提的关于个人故事和社会权利的问题,他讲的深港的关系问题其实都可以放在双年展,如果是半年前可以策划。
【贺承军】我有一个类似的回应关于深港关系,你比我讲得更全面。
【郭建波】也有一个下一届双年展的提法了,你今天提到的任何事都没办法提,就是不关你事。跟筹办者之间的关系。
【黄伟文】有价值的建设性的话题,我们记录下来以后编成一个小册子,有机会就会出来。这些东西会出来的。
【李亚夫】我提一个建议,刚才双年展是两年一次,能不能把双年展的这种智慧思想和形式的东西通过一个载体让它沉淀下来,香港有一个《城市论坛》,每周一次的,原来咱们的都市报好像搞过一个类似的论坛,双年展有很多的话题都没有透,看了2、3个月没有看明白,能不能跟南方都市报跟奥一网,在华侨城这儿有地方,能不能每个月,你的话题可以排一下,每个月一个话题,你邀请香港的、深圳的,甚至大家都能够参与的,你把你们的话题逐渐延续下去。
第一,为你下一届双年展集聚能量。第二,能够把大家谈到的话题通过后期的安排能够延续下去,能够深度地探讨。这种所谓的文化的资本,文化的这种思想和交流的形态可以沉淀下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光是这2、3个月还是不解决问题的。
【郭建波】365天都开?
【李亚夫】这儿扎扎实实的从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你要寻找到奥一网、都市报这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比深圳的破报纸好多了,比他们敢说东西。你能够沉淀下来,大家也能够形成话语,能够形成画册,形成专题性的东西,既有益于你们,也有益于城市的居民,更有益于金心异谈的话题。
【黄伟文】这两个展览同时展开,其实还是有些活动还是互动的,包括一系列的论坛,开幕式那天已经有一些深港的论坛,梁文道等等都过来,跟这边论坛过,但是我觉得传播可能是做得不够,大家没有得到信息能够参与或者是了解,这一块都有欠缺。您刚才的建议其实挺好,实际上这个展览3个月摆在这里,甚至可以每周或者两周有一个香港一样的《城市论坛》,大家关心的话题可以到现场来,现场就要提供一个主持人就可以了,提供一个记录员,大家聊就可以了。有些可以结合作品聊,有些可以就像今天一样结合自身的在城市里面的一些遭遇,比如旧改的问题,比如个人的建筑想改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双年展这里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有一个说话表达的机会,另外有一个记录和传播的途径。如果能够完善这个就是很好的。
【郭建波】只要不是现场直播就可以了,万一闹事了,他一说一激动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