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承军】汪洋书记来深圳,刘玉浦书记、许宗衡市长接待客人可以到这里来谈也没有问题。
【李亚夫】我觉得官方他是搭建一个平台,比如现在搞的思想大解放的东西,究竟解放到哪儿去,能不能解放出来还是很难说的。社会的转型空间大家看得很清楚,就是做不做的问题。
咱们这儿城市空间让大家说自己的故事跟建筑的关系和城市的关系,这个话题非常多,这样是怎么样使它具备和居民们之间的互动和现场感,这个非常强。艺术家是精英性的和前卫性的东西,肯定要往前走,但是这种现场感的东西我觉得不够。
【黄伟文】如果要操办这些东西媒体的支持也很重要,我们一直想发动一些媒体一起来参与和支持,但是我觉得媒体可能也来了一些,其实媒体的支持其实是不够的,尽管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是我们的承办单位之一,其实他们在这个名分上跟规划局文化局是一样的,还有大学,但是发挥的作用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集团还是没有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一件事情在做,包括当成城市的一件事情再做。包括解读、参与、发动公众的关注,这个其实是不够的。
像这种“城市论坛”,如果有媒体宣传一下,香港能够一周一周这么做,实际上就是香港电台在做,有这么一个电台,有这么一个频道帮助做就可以做的。
【李亚夫】深圳的媒体从我们的经验来说,你指望他们指望不着的。你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
【金心异】他每一个版面和时段都是钱。
【黄伟文】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本来跟建筑协会做的“建筑挂牌”,让老百姓的建筑或者是建筑工作室的开放,本来说开放了可以让大家去参观,就像看楼一样,我看每一个建筑的工作,可能没有几个人上过某一栋楼,规划大厦也不一定是每一个老百姓参观过,或者是招商银行或者是某个营业厅或者是图书馆,我们想组织大家去参观。但是如果没有媒体去传播信息的话,我们建筑协会也安排了车,也定了时间,可是把车放在街头没人敢上这辆车。
【李亚夫】你说把它做一个良性的公共事件来对待它,我就展出,就是精英内部的人在折腾,爱来不来有什么意义呢?
【王绍培】如果是一个性文化展没有什么媒体跟进,也会有很多人来看。因为他很关心,很感兴趣,他回去的时候能够实践。你建筑的这样一些概念,说实话,中国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权利意识,就算有想法也白想。
【郭建波】但是规划局打一个广告,来参观的都有一套房,全都来了。
【李亚夫】这是展览事件的营销问题,只要引入一个社会营销就可以了,有一个社会营销的理念在里面的话就不会孤军作战了。
【郭建波】要有一些奖品。
【王绍培】就算拼命营销也营销不过“性文化展览”,这个营销只是很小众的事情,很多人看了主要是因为看了白看。
【金心异】老百姓有一个需求的问题,看了性文化的展览有一个心理需求,他想看一看。
【王绍培】《读书》杂志找了一些老师和高中生写了一本书,到最理想的城市去调查,回来写一个调查报告,回来以后他们的调查报告的成果是可以在这个城市里面实践的,这是大家感兴趣的。
【黄伟文】奥地利的一个项目。
【李亚夫】你要有这么一个计划。
【王绍培】首先这不是一个公民的社会,老百姓的公共参与路还很长。
【黄伟文】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王绍培】我们现在只是跟城市的概念对一下眼,你说的是后面可能很需要,营销肯定要拼命营销,就算拼命地营销,目前的情况下不会有很多的人来,不会像菜市场一样打量的人进来。
【王方】我插一句,我们跟深圳的开发商交流过,他们非常自信,觉得他们改变了深圳的城市化的进程,内地的二三线城市他们的城市化最起码做出了一些贡献,我们现场来聊可能有很多的东西可能还不够好,不够可操作性。我顺便谈一下我对这个双年展的一些看法。
很早之前搜房网一直想介入,没有找到机会,今天时间有点晚。
【黄伟文】搜狐网05年对双年展有专门的网页的,把所有的作品在上面介绍的。
【王方】我们随后也会强力支持的。我们把这个事情当成公益性的事情来做,确实这是城市的一件盛事,我们之前聊双年展觉得跟现实贴得还是比较近。
首先第一点,“城市再生”跟“城市再织”,我们觉得像“深圳再生”可持续性的聊的比较多,也存在一个再生的话题。“香港再织”,香港在积极促进港深大都会,我们也感觉“生”和“织”背后的一些东西,双年展比较少的关注移民的现象,今年的春运包括深圳的塞车,特别是下班的公汽非常拥挤,这也是一些城市的病,表现得不太够。
关于城市精神的状态的表现还是不太够,我发现里面很多展的作品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虑,描述这种焦虑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更加联系一下现实,表现一下深圳本身对香港整个社会的一个心态。我觉得近两年心态不太好,很多讨论过“抛弃”这个话题,香港也是这样的,感觉非常不自信,背后有一个精神的东西在支撑着城市在往上走。
万科提出一个“城市,万科生长”,你们是依托城市的,城市怎么来生长?这是关注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或者是一群人的精神状态。
【黄伟文】移民有一个作品是“迁徙时代”。
【张兴衍】我想到谈到罗湖的问题,如果认真把这些展黄主任谈的这些问题切到罗湖身上都可以套上去,交通问题、城中村、移民、汽车的问题、噪音的问题之治安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罗湖面临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双年展谈到的问题。
罗湖现在感觉到在深圳已经被抛弃了,为什么被抛弃了?老城是需要一个再生的,实际上他的这种城市原来的工业他的制造业已经在转移出去了,城市开始空心化了,面临很多老房子如何解决的问题,没有制造业了,人流也上不去,新的产业也上不去。如果再往西走,不管是中心区还是南山区生态的观念就出来了,道路交通的问题,好多的问题。
我这样一想,如果把罗湖选某一个段、某一个区在双年展能做一个简单的考虑的话,实际上更形象,容易理解我们城市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老城市、老城区面临一个产业空心化以后如何解决经济发展的潜力的问题也提出来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点得还不透,老城区面临的产业空心化以后,城市出现极速增长或者是处于停滞状态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关注得很少,大家能够感受到的。
【金心异】罗湖的问题,把罗湖划拉划拉,罗湖的焦虑只是罗湖区长和区委书记焦虑,普通的老百姓焦虑吗?一点都不焦虑,我告诉你。我在罗湖住过一年,我觉得罗湖这一年比前几年舒服多了,整个城市变得稍微安静一点了,就像普军一样,平静多了。罗湖也是这样的,如果想要搬家的话我提议大家都住到罗湖去,真的很方便,成熟的社区,成熟的城市,所有配套的服务都很完备,塞车也没有福田这边塞得那么厉害,整个的感觉非常好。只有区长和区委书记在焦虑,那是一个GDP的焦虑,税收的焦虑,我很奇怪,为什么老城区还要跟人家比说我每年增长15%,有必要吗?
(差异化的指标。)
我也认为,我认为罗湖不是沉沦了,我认为他是非常好的一个样本和感觉。将来肯定都会跟罗湖一样。那是深圳城市积淀下来的感觉,非常好。
【郭建波】跟蛇口其实是一样的。
【黄伟文】罗湖你讲的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注脚,开幕的2、3天内,罗湖的区委书记带着全套班子来看双年展,我也是猜测他们对双年展非常关注,他们也希望罗湖再生,他们看这个主题就带着全套班子来了,开展一个星期内来参观过。其实这个展览里面也有关注罗湖的《都市实践》的作品,他们做了叫做“罗湖二期”,或者是“再罗湖”,也是在探讨罗湖作为一个老城区,他的再开发的问题,这种未来的发展可持续的问题,也在探讨这个问题。
我确实也同意罗湖问题在被夸大,包括前面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的时候,只写了“福田中心”,罗湖就特别失落,马上就出来提意见说罗湖还是一个中心。最后当然也就把中心改成“福田罗湖中心”,但是这种名称就跟养猴子的人早上给你三个栗子下午给你四个是一样的。这种说法罗湖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会因为写成“中心”还是没有写成“中心”而改变。
我觉得罗湖现在的遭遇我倒觉得其实是更有往前作为的价值,实际上城市不可能说总是在不断往外扩张,不断地往空地扩张。
【郭建波】是有边界的。
【黄伟文】深圳首先遭遇土地难以为继的课题,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其实是好事情。你看全世界的城市也不是不断地往外扩,不断地有项目就找一块新地就往外扩展,没有这样的。
【郭建波】有先拆后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