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文字为声音即时记录,不排除因声音干扰、专业词汇、方言等造成的错误之处,请校正后使用。谢谢!
双年展恳谈会
时间: 2008年1月31日下午14:30
地点: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主展场
主持人:贺承军
【金心异】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城市能像农业一样一茬茬收割吗?农业每一年每一季都会很倾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以及跟一年的气侯也有关系。农业也有休耕的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到农业的状态吗?
【黄伟文】不是回到,而是从那里吸收智慧。
【金心异】您刚才讲的这个房子可不可以过20年重新再生一轮?问题是我们拥有的房子的产权就是这个空间,地并不是我们的。20年这个房子拆了重建的话我们这个产权还存在吗?
【黄伟文】这是一个法律的问题,你提到这一点,也是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我们去年刚公布《物权法》,我们正在向西方靠拢去学习,让物权更加恒久。
可是西方,说实话我们每一次向他接近的时候他可能要想另外一个问题了,他想的是我们西方的所有物业那么恒久其实有一个弊病,政府想做什么事情,或者人类共同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受到产权的制约,因为产权是永远不会动的。所以西方有西方头疼的事情。
【金心异】我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农村农民,这20年来他们再生了好几次了,最开始是二、三层的,后来六七层了,过几年再拆掉盖二十层的就做到再生了。
【黄伟文】他没有按照预想的再去做,他原来想是三层的小楼几十年,但是中间拆掉了又盖,浪费了其中的几十年,如果他想好十年以后六层楼,或者再过六年二十层楼,他想好了第一次可能会很简单地建,用完五年就搬走了,就像高交会馆一样,要有一个规划,有一个时间性。
【金心异】不管他经济不经济效益不效益,他的再生过程是非法的。银湖的别墅业主想要再生的时候,马上被禁止了。你没有土地的权利,你没有改变房子的权利。
【黄伟文】这是没有搞清楚的一个法律问题,你说的银湖的这个物业的自我更新的问题。其实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的。
【郭建波】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物权法》第36条,住宅产权、使用权会自动续期,意味着独立别墅或者两家都一起的双栋别墅随时可以改的,不需要向政府交钱的。可以查下法律。
【黄伟文】《物权法》虽然这样讲,但是银湖别墅里面的产权不是独立的,他是几十栋一起共用一块土地,这确实有问题的。
【郭建波】要先分宗的。
【黄伟文】没分宗之前这个土地是所有业主共有的,如果你把房子拆了再建的话这是对所有业主的一个权利的改变。
【郭建波】就是更新了,要是大规模就会引起大的关注。
【黄伟文】就是邻居投诉才出来他的改扩建其实侵犯了人家的土地。
【郭建波】这样说有道理。
【黄伟文】在西方独立产权一个个的独立的别墅,他也有另外的一个法律是“相邻权”。
【郭建波】物权法里面没有“相邻权”。
【黄伟文】对,这是我们欠缺的,即使你有这个土地的使用权利也不能任意地改变你的房屋,甚至门前的草坪不剪,邻居都会投诉你,因为长了杂草,影响景观,有小动物爬到别的邻居家的时候影响他的物业的价值,邻居会投诉你。这个产权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相互牵扯,我们的法律机制还是不健全的。
【王绍培】这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孔维民】(深大教授,稍晚到)看到展览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前卫的生态的观念和理念,还有一些科技含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个东西的实现价值,跟谁结合?他跟城市的经济的动力和经济的基础,像这样一个展览所代表的理念,怎么样跟钱结合才有一个实现的可能性,我不知道政府或者是社会领导的侧重在哪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住的是深大新村深圳大学一个很好的居住地,哪里的地段很好,是皇岗口岸,我们住的教师楼,大家都想把这个楼建得像今天描述的节能、前卫等等,就是常说的“又好吃又好看”,谁投资?变成哪一个开发商来投资这一片东西?他来主宰。别说政府了,深圳大学都没有钱,只能做工作老师来签约,只有这么一个权利。就这么一个小区的改造,不要说岗厦楼的改造那可能是开发商说了算,开发商的先进理念怎么样解决才能达到这个实际的效应。
我们看到迪拜的海湾城市估计都是石油政府出钱,建立一个好的环境,探讨怎么样实现的问题。
【陈宏】我刚刚进来的时候确实看这个展馆是看不懂的,画面不是我想表现的东西,我有一些感悟,但是大部分我是看不懂的,说实在的。我在旁边一听介绍也是一个导引,能够帮助我理解。像我特意来看的人,多多少少对艺术有些感觉的人都看不懂,很大一部分的市民理解程度上是比较难的。前年的城市双年展南都和特区报等等报道了,他们是每次都看了,我这次特意来看看,但是看报纸看不懂,看现场也看不懂,这也是一个理解的问题,怎样把非常专业化的非常小资化的东西成为更多人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城市双年展进来看以后,我觉得不仅仅是建筑的再生,我个人看了以后觉得实际上包括我自己,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一种再生,对自己的价值,对自己跟这座城市的关系,对自己在这座城市的定位,包括人生的梦想、爱情等等其他的,事实上看了这些设计时候有这些感觉。
【金心异】策展人就想达到这种效果。
【陈宏】我进来看这个展览想起一篇文章,通过这次整体的自己的再生的一个过程。
(有人插话:太文学化了)
【陈宏】所以我觉得是非常外行的一个感触。
【黄伟文】回应两位提的观点,实际上这个展览本身其实它不应该和现实结合得太密切,它是探讨现实的问题,但是应该有远见,应该是概念化的,不应该马上去实施的。这个概念机会成熟了,五年、十年二十年可能能够实现,永远可能不实现也没有感到。但是它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你们的身上就体现了,这就达到效果了。其实它就提供一个机会给你体验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因为我们作为现代人其实是不断地去体验自己不懂、不知道的东西,不断地去体验,体验完了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个时候很难讲,有时候你悟了,某时候可能不悟,但是在你的生活潜移默化一点一滴会产生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个不要太急于去要双年展的某一个答案,要它解决什么问题,其实它是能够提出问题就已经算非常好了,不一定能够提供答案。
【郭建波】我接着你的话来讲一下,因为我是第三次来双年展了。第一次是开幕式,看到很多的领导我吓得没敢看完就跑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周末,我带着家人来逛了一圈,我儿子死活拉他都不进来,他说“我在门口等你”,我说“这就是为年轻人的,未来的问题。”他说“别忽悠了,我就在门口等,你们去看吧。”说明这个小孩也不喜欢,他是高中生,觉得这些东西是忽悠的,他是很实际的,我们很认真,都是搞规划研究的或者是关心者。这次来有很多不同方面的专家在一起我觉得有了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刚才戴先生的汽车的作品,我进去作了一个秀,他很感动,他说这个本来要让人进去的,但是开幕的时候人太多了所以不让人进去。
我觉得对我们“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首先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深圳号称要做“展览之城”。
【黄伟文】展览是一个产业。
【郭建波】但是我觉得到底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政府要思考很多。老百姓他也要提出意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所以我第三次到这个主展馆我就有一个概括,我把第二届的这个展览概括成一句话“关于城市问题的一个博物馆”或者叫“展览”。其实我们有很多城市的问题,这一届虽然冠以“城市再生”的名义,但是是一个若干问号的博物馆,所以每个人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褒也好,贬也好,我觉得它是提供了人们生活在这座城市,这是狭义的想法,或者是纵观生活在别的城市别人的问号提出来的。我们既不能说这个展览过于形而上,过于异类,过于旁门左道,也不能说这个展览有多超前,你们深圳人没有文化都看不懂,都不能这么讲。因为角度不一样。
我跟陈宏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我说我们算是读过几天书的人,但是确实看得眼花缭乱。我今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深圳的北站的民工暂时在这个馆里避寒,这是一个什么效果呢?虽然很空旷,没有暖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就有过这样偏激的问题,但是后来我想,我们对艺术,或者对于比较理论性的宏观性的一些东西,总体来说应该是属于理性和艺术的,应该抱有更宽容的态度。
首先我觉得王芃(深圳规划局长)主抓城市规划应该一是件大好事,因为深圳在历史上,包括在现在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城市,都是一个只会城市化不会接连的城市,只是一个强调快不懂得慢的城市,或者不和谐的城市,双年展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个空间,这样一个问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对城市未来的判断、对城市现实的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年展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得到公众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