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贺承军
贺承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17
  • 关注人气:6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雪时节话深港和城市建筑(一)

(2008-02-14 15:42:20)
标签:

房产

 

注:以下文字为声音即时记录,不排除因声音干扰、专业词汇、方言等造成的错误之处,请校正后使用。谢谢!

   

   

双年展恳谈会

    时间: 2008131日下午1430

地点: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主展场

主持人:贺承军

    【现场速记文字如下】

    【主持人:贺承军】今天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借“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机会,在座的一帮朋友,也可以说是专家来体验一下空间的感觉,大家平时接触的文字和理念比较多,今天我们参观并座谈一下规划局和文化局一起搞的这个展览。我们先各自再介绍一下自己。我是贺承军,是规划局的,喜欢写文章。

    【老亨】我是被“忽悠”来的。我是因特虎的网友,也是深商研究会的会员,也是《深圳青年》的编辑。关心深圳、关心香港,关心“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王绍培】我是深圳特区报的工作人员,王绍培。

    【黄伟文】我是深圳市规划局双年展的工作人员,黄伟文。

    【张兴衍】我是深圳商报的工作人员,喜欢忽悠,有时候骂骂人。

    【王方】我是搜房博客频道的负责人,主要是传播关于地产的一些工作。

    【金心异】我不知道我叫什么,是一名深圳市民,偶尔去香港逛一逛的深圳市民。

    【陈宏】我是陈宏,是《深圳青年》的第一读者。

    【普军】我是普军,中科院深圳分院规划师。

    【郭建波】“疯子”郭建波,英联国际不动产首席经济学家,感谢贺博士给我们围炉小坐的机会。

    【高晓虹】我来自英联国际不动产置业部。

    【南岛】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我关注深港的一些工作。

    【赵磊】我叫赵磊,南方都市报的工作人员。

    【主持人:贺承军】还有几位正在来的路上,待会再介绍。我们也隆重的请到了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也是“布展大师”黄伟文,先让他带我们逛一下,我们先参观一下,再回到这里来聊。

    【黄伟文】展览已是第二届,第一届是05年,由规划局主动去推动,市政府主办的一个关于城市一切的展览,实际上这个展览不仅仅是限于城市规划或者是建设,是关于城市的一切的展览。我们知道深圳珠三角都是中国城市化最快速的地方,这么快速的城市化需要一个机会和平台坐下来想一想,我们跑得这么快跑得对不对,我们跑的方向正确不正确,所以想通过这么一个制度化的展览两年一次大家来一起探讨,这种探讨是不限于规划师、建筑师,从展览的作品来说也吸收了其他的门类艺术,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电影、戏剧、音乐,甚至时装、美食,门类很广,里面的设计都包含进来了,所有以这种艺术形式探讨城市和建筑的问题都是开放和接纳的,甚至首届还有龙华清湖村一位老太太盖的一栋房子,这样都成为了一个作品。

    这个双年展就是一个平台,说小了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探讨问题的一个地方和空间,而且探讨的都是城市问题,首届在我们策展来说评论是很好的。《世界日报》是海外华人读者比较多的,它的评价是这个展览是中国最好的;洪晃评价是“这是最牛的,能够提出问题的展览”;网络建筑评论比较有名的方正宁他说“这是一个很有品位的娱乐”;展览的评价很不错。05年也出了一本集子,里面有欧宁的纪录片《双年展!双年展!!》,把全过程记录了。欧宁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锐艺术家,他也认为05双年展是很不错的,欧宁的观点是这个先锋展览并没有被深圳市自己所消化,深圳市的人不管是专业的还是公众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化这一个展览。

    这一届又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做了一个开创,就是和香港一起来合作,在同一个展览的名目下来办展览,这也是开创“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问:香港也开了?)

    【黄伟文】他那边是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我们叫“城市再生”是马清运提的,香港是“城市再织”,是策展人王维仁提出来的,这是两个在同一题目下做的展览,能够互动,也有很多互动的节目的展览。这个展览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参与,然后来评论来消化它。所以我很感谢贺承军能够组织大家来聊一聊。天气这么冷,来的人也比较少了。今天大家来给这个展览带来一些生气。我简单开一个头,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尽管问我,或者是我们的边走边看。

    【贺承军】大家有兴趣可以报名,我们可以组织大家再去香港看一下也可以。

    【黄伟文】我们展馆是三个馆,现在这里是其中的一个比较热闹的馆,这个是B10,隔壁是A5,远处的是C6。远处那个馆几百米,用自行车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所以这一届自行车是我们双年展的一个热点,现在不用自行车先走一走。

    (嘉宾参观B10展馆)

    【主持人:贺承军】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们觉得有很多的话题。用很短时间看了一下,大家都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今天座谈会整体上也没有什么主题,尽管有一个“城市再生”的主题,但是只是一个话引子,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题库,大家就自己的感受随便谈谈。

    【黄伟文】“城市再生”这个主题大家也可以展开一下,因为“城市再生”实际准确的意思是“城市过期和再生”,“过期”是一种新的概念,在食品上,在很多用品上都会有期限,但是往往建筑强调的是“百年大计”,甚至希望它永恒,希望它有纪念性。

    现在人类地球上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业主,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东西是永恒的,地球上就装不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城市都羡慕我们(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做出来,他们没有机会,因为他们城市里摆满了以前建的房子,能做的东西太有限了。

    所以大家基本上都主张应该对文化传承有所保护和保留,而“城市再生”实际上是从“全球化”,从新的一些建筑技术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我们所保留的这些房子,它在生态方面、保暖方面是非常差的,我们建造房子的技术实际上是进步最慢的,我们现在还是用砖、用泥土。

    【郭建波】夸张一点是“秦砖汉瓦”。

    【黄伟文】对,没有太多的进步。可是我们造汽车、造船、上月球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所以“城市再生”这个理念就是说能不能用新的方式来建房子、建城市,这种方式是考虑它要用多久就考虑多久,到期了就跟用我们手机电池一样拿去回炉,然后又一压变成新的产品。

    另外一个角度能不能向农业来学习,农业一年种一茬,每年都会把希望留给下一年,这一年的产量不行,当年的年景不好、气侯不好没关系,但是明年可以种好它,所以农业总是把希望留给下一代。

    可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实际上是“斩尽杀绝”,先把资源用完,不知道后人怎么样,不知道明年怎么样,我们先用。先挖一个大坑,成堆的水泥钢筋灌下去,能不能改变,不管了。所以提出“城市再生”这个理念也是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空间日益窘迫,日益拥挤,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新的技术来建造房屋,使这种房屋可以很快的更换。因为你越是更换你就越是能够应用最新的一些环保技术,使你建筑的节能最好。

    现在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很冷,因为这个房子其实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未来的房子应该是很智能化的,随着气候自动调节,让人进来就很舒适,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包括防水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建筑师都是头疼这个问题,一下雨建筑还是漏,因为我们的技术还是“秦砖汉瓦”时代,没有太大的进步。

    这一点我开一个头,关于主题也可以探讨。因为这个主题相当于说是中国建筑展览里头具备学术价值,不单是针对我们深圳、针对我们中国,是针对全世界的,是针对人类的居住环境,未来如何建造我们的环境。它提出这个课题。

    这个主题刚刚开始提出来展览的时候,很多的报纸也有进行辩论的,但是很多人望文生义,很多人认为这个城市很新没有老就再生了吗?这都是从字面来理解的,其实没有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它其实是提出一些问题,我们的房子是不是可以有期限,到了期限我们就可以更换了。

    【金心异】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城市能像农业一样一茬茬收割吗?农业每一年每一季都会很倾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以及跟一年的气侯也有关系。农业也有休耕的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到农业的状态吗?

    【黄伟文】不是回到,而是从那里吸收智慧。

    【金心异】您刚才讲的这个房子可不可以过20年重新再生一轮?问题是我们拥有的房子的产权就是这个空间,地并不是我们的。20年这个房子拆了重建的话我们这个产权还存在吗?

    【黄伟文】这是一个法律的问题,你提到这一点,也是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我们去年刚公布《物权法》,我们正在向西方靠拢去学习,让物权更加恒久。

    可是西方,说实话我们每一次向他接近的时候他可能要想另外一个问题了,他想的是我们西方的所有物业那么恒久其实有一个弊病,政府想做什么事情,或者人类共同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受到产权的制约,因为产权是永远不会动的。所以西方有西方头疼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