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崇尚大户型是体制的错误
大约在04年中旬,我较多地听到到了机关公务人员议论住宅和房价,而且主要地关心是大户型住宅。坦率地说,我对城市住宅的概念来自大学期间,观察北京各大院家属楼,以及较多地看西方建筑杂志,包括日本的住宅设计。虽然大学的建筑教育是以公共建筑、永恒的庞然大物、匠心独运的别致小品、貌不惊人誓不休的私家别墅,这些“不凡”之物为主要教学噱头的,学生们倘不自甘平庸,就一定会争那些有可能产生建筑明星的设计领域的一席之地。对于建筑系学生而言,住宅设计,似乎是才情不那么丰茂、性格不那么张扬、相对平和中庸之士从事的行当。因此,住宅,就这样从建筑学概念中打上一个可疑的括号。不过,中国的城市建筑教科书上,还是给住宅留了一些笔墨。尤其是大学老师们住着逼窄的学校公寓楼,30多平米和40多平米的均有,到了50多平方米,已经是有相当资历的教授才住得上的。我读博士时,导师换上了70多平米的房子,已经是非常开心了。可是到了90年代末中国人的新建住宅,已经很难找到70平米以下的户型了,城市中新建30、40平米的,都是当单身公寓来设计。
关于住宅户型面积的超级膨胀,我个人认为国家主管住宅事务的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制订关于户型的法规,有意往大的方面靠,是各级公务员的普遍诉求,主管部门可以说是顺应了公务员系统之意。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公务员队伍普遍地有住大房子的欲望?因为我国奉行的低工资制度,使公务员们付出劳动之后,普遍地希望通过政府系统房子、车子和公款请客,来得到物质上的酬慰。这是合法的,天经地义的。所以,以稳定公务员队伍为目标,建大房子就成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的共识。
一直到“90/70”政策出台,才唤醒社会意识中的“小户型”意识,才让国人知道:中国不是可以普适大户型之国。为这一个正确观念,我国的房地产业已在盲目中摸索了二十年。
反思当今房地产的怪现象,小户型不得人心,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因素。显贵、炫富、求大户型,是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发展不那么健康的风情表征,当然,更不健康的是价格的高企。
相类似的,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心态的变迁的关系,似乎比住宅业超前一步。如今经济实用型家庭用车,一直保持对性价比的高度关注,那是因为技术以其突破速度与生死的魔咒而得到人们的尊重,技术至上,抵拒了人们图虚荣的心态之浸染。而住宅,因为技术含量低得多,人性的弱点对于住宅的象征体系更为关注,因此,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的理念之探讨,还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领域。仅仅几个经济学出身的人士引领住宅产业的话题,只能说明住宅行业还处于较幼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