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教堂
中国的绝大数建筑师是没有机会设计庙宇和教堂的,因为庙宇新建甚少,主要是维修旧庙传承香火,而教堂原本就少,新建靠特批,总之数量少而又少。
关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浩如烟海,然而,关于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体验西方教会的生活,此类有血有肉、有兵有火的文字,却是不多。
基督教义讲究“道成肉身”,在建筑上即是精神的空间化。我在中国几座城市中见过不多的几座天主堂、基督堂,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旧物。新建的教堂,我去过的只有一座:深圳基督堂。它位于梅林,繁忙的梅林路就在它南侧,汽车声通霄达旦不会消弥,教堂就着山坡而建,人工辟开的斜坡已被藤蔓植物覆盖,速生的按树林很茂密,成为这座白色教堂的有速度感的背景。
早上八时半,深圳少有的、清冷的冬日天空,信徒——主要是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女信徒,陆续来到教堂。她们神态安静、不急不徐、鱼贯进入副堂。一位口齿伶俐的女牧师开始了如诗歌朗颂般宣布仪式。我这种未入语境的过客,是听不懂那些宣布的,她大概告诉我:我独自走路时,是两个人在一起走,我的家庭生活也多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上帝。
建筑师孟建民大概也是和上帝在一起合作设计了这座教堂。白色,是象征着净地的纯洁。朝西的山墙面,也是教堂的主立面,紫色的拉丁十字架钉在玻璃窗上,托着这面迎面大玻璃窗的,是两个混凝土塑成的如“榫头”般的托座,它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宣布:这是一座现代手法设计的教堂。
山墙的顶部以及屋顶上,有些自由塑形体块,看得出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造型的影响,那个如翻盖礼帽般的怪异建筑,是建筑学生们入校的开首几堂专业课就必会遇到并必定会顶礼膜拜的。深圳基督堂的建筑腰身部分设计则是沿袭了西方基督教堂的传统:如琴键般有韵律感的扶壁、扶壁之间有狭长的“玫瑰窗”,除了十字架,扶壁和玫瑰窗是最明确的教堂符号。
然而,在建筑内部,因为分层设了二层的副堂和三层以上通达四层的主堂,这种功能和空间上的多重叠加,可能大大失去了基督教堂的内部空间的空爽大气、海纳众生的神韵。从入口平面进入副堂,低矮的空间有些压抑,而辗转来到三楼的主堂,那种令人精神提升的感觉亦激发不出来:壁龛是浅蓝色的背景板加上一个镜面玻璃竖线条造型,倒是显出几分暴发户的浮躁来。
建筑的东部,是那些小型传福音室,在城中村常见的那种鸽子笼般的防盗网竟然在此显现:难道这座白色教堂、神圣之所,也要通过镀锌钢管来抵御俗界无处不有的侵犯?
(本文供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使用。)


以上二图为从梅林路 看教堂

山墙立面
>
教堂主堂壁龛很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