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原东德地区,我们在Rohronbein的引导下,进入一个成功的改造项目Hackeshe院落,这是一项多个院落的改造工程,老建筑大约七八层高,相互嵌套的院子均不大,类似于“天井”,小的不过百余平方米,大的也不过二、三百平方米,其中一组院落是由民间人士发起保存原样,只是在室内空间上添加一些插入件,如电梯、卫生、采光通风设备等,而外墙破损和胡乱涂鸦依旧,如此改造后成为柏林一个知名的艺术家活动场所,这可以说是柏林的创意产业兴盛的一个侧面。这个院子底层有一个小小的艺术展室,竟成为一个值得艺术家们标榜展示者身份的地方,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在柏林传为美谈。而相邻的一组按政府意图改造的院落,内外皆被整饬一新,看起来比较舒适而平庸,但也不失雍容大方。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波希米亚小资情调,而后者是中产阶级的典型口味。就在那个充满波希米亚情调的院落内,我们还专门参观了一家小型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是一位俄罗斯裔建筑师乌班,他的事务所在高层建筑设计研究方面颇有些国际名望,而更吸引我们的是事务所成员对建筑细部的钻研。事务所内摆满各种窗户、阳台、墙面分格的细致构造模型,这是我们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内绝少见到的。在建筑师事务所与传统工艺作坊之间,有着强烈的类似关系,正赖于此,我们在德国看见的建筑大部分均有令人感动的异常精致的细部构成,而反观中国的建筑,远观与建筑画差不多,而近观则粗糙无比,竟无细部可言。对细部的推敲,当然还关涉到更大社会背景,即整个德国制造业的严谨认真。这是旧城更新中从宏观方案到构造大样均需要的一种精神,而我国的建筑业整体上缺乏这种精神,更遑论城市街道上旧与新之间的衔接与衍化。
图24
斯图加特火车站,该10层高塔楼现
开辟为“Stuttgart 21”项目的展室
|
纽纶堡的城市更新与都市拓展是一个同步过程。在远离老城区的地方建设新的住宅区和工厂及办公建筑,而在老城区的更新举措是非常慎重的,新建筑基本上沿袭自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尺度和构成比例,但允许使用新型材料和略有创新的形式。而在工业城市斯图加特,我们仔细了解了火车站改造的宏伟工程。因为斯图加特土地稀缺,火车编组站的改造范围内的空地在斯图加特剩余的建设用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火车站改造工

程被视为对21世纪的发展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项目。从1990年代初开始,斯图加特市政府就开始动议研究火车站改造的可能性。因为该地区是浅丘陵地带,地下富于泉水,成规模的有十多处很好的矿泉眼。从92年开始数年间一共做了200次钻探,测出基础数据,作出火车站改造可能造成影响的估测,并准备在建造过程中和建成使用以后一直保持跟踪评估。同时,对改造方案的生态敏感性也进行了科学测评,包括对地铁沿线的相关地区生态影响评估,均动员了欧洲最权威的环保、生态研究部门来从事这一工作。
斯图加特老火车站建于上世纪初,将作为文物建筑保留下来,改造后的火车站将为德国南部提供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也将提高50%的人流量,并由于空间改造和技术运用,会较大幅度缩短斯图加特到慕尼黑等周边城市的时间。
这个项目已经10多年的论证,并从比较成熟的一轮方案中选出三个在空间处理上各有特色的方案,现在火车站钟塔展示的就是中标方案的模型和仿真系统。改造后的火车站作为火车站的功能仍然保留,但这部分功能要在地下层解决,原有火车站将改造成一个博物馆,地面上要建成一个集各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有商务办公、商业购物、娱乐和居住,既要满足综合功能的完善要求,也要突出生态、景观和人文主题,综合区的整体风貌独具特色。这个改造区的总范围达103公顷,而建设用地范围为73公顷。中选方案建筑实际占地达50公顷,容积率为2.5,其中综合功能区占地39公顷,居住6.5公顷,其他用地4.2公顷,公园和停车场达19.4公顷。总投资大概要28欧元,其中60%由联邦铁路投入,联邦政府给予补贴,巴伐利亚州政府、斯图加特地区政府和斯图加特市政府均分担一部分投资,其中主要建设区的土地由市政府向联邦铁路购买。该项目第一期工程预计将于2006年动工。目前,已进入方案实施前的审批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对这个大型项目进行了慎密的策划,利用数字仿真和实具模型进行仔细的推敲,并专门开辟老火车站的钟楼共10层楼作为这个项目的公众展示场所。每层均有专职的讲解员对前来参观的公众详细讲解,并利用各种渠道征集公众意见。
在德国旧城更新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一是公众参与,从项目论证就开始的,一直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政府安排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来使公众参与尽善尽美;二是对生态保护和环境优美的高度重视;三是对人文空间、城市景观建设的巨额投入;四是先进技术的成熟运用。不但在项目本身的建设中,而且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如仿真系统的有效运用;五是高瞻远瞩、展现未来并重视延续历史性的空间对话。
结语
这次德国之行考察活动相当紧凑,较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四方面的任务。德国方面出面接待我们的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不是业界人士,均显示出一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令我们深为感佩。此行不虚,我们自身的学习、求证的兴头也很浓厚。考察团成员中也大多是城市规划研究与管理领域有所研究的人,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捕捉许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能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来思考,因而能取得考察、学习、研究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Jost S
chilgen与Hans-C.Hoffmann合著
《Nurnberg》由Sachbuchverlag Karin
Mader出版社出版 2002年版
《Stuttgart21》“斯图加特21世纪”项目介绍书
王仁玲编著《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德]保尔·福格特著
刘玉民 译《20世纪德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