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为何不是产业?
最近连续参加了几次政府08年经济工作思路讨论专家咨询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房地产业不在各区产业发展策略的考量之中,经济工作思路基本上不考虑本区范围内的房地产问题。
在政府经济工作思考的惯性中,产业主要指工业,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即所谓
2.5产业,近年来也引起了关注。文化产业这各概念扩张很猛,把许多原属制造业范畴的,也归到文化产业门类下,物流业不怎么赚钱,但它是本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政府也很重视物流——有人开玩笑说:计生部门重视人流,贸工部门重视物流,金融部门重视现金流。
房地产业真的只有土地部门重视?而土地部门一般来说并不参加经济工作思路的讨论,这可有意思了。
我作为“专家”——会议主持人是把我当规划专家,还是要讲一讲与房地产相关的问题。据我了解,在某区,产生了大量中小型地产公司,在目前局势下,这些手握重金的商人在深圳已无机可乘、无事可干、因而还可能无事生非——以地产商身分,居然去炒楼,更不用说炒地这种轻车熟路的事了。深圳的旧改,近三年的经历,证明旧改不是人能啃的、要神才能啃得动。但这些不出名的地产商——原本是农民出身的包工头,与深圳的原住民关系很铁,因而与土地关系很铁。不象北京的众多无事可干的地产商与各部委大院、军队大院关系铁,亦牢牢地与土地绑在一起。包工头出身的他们很善于建档次较低的房子,但现在地价房价那么高,他们就干不动了。尽管他们很善于建档次较低的房子,他们自身竟提不出如何满足大众居住这种问题。在目前局势下,他们很自然地走向二线城市搞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或住宅。
应该看到,这些地产商在二线城市还是很有人缘,在那些城市,他们得到了在深圳已得不到的尊严。因而,他们很熟练地运用在深圳积累的经验,而且加以与时俱进的改进:圈地而不建,地价飞涨,坐收厚利。
鉴此,我提出政府可干点政府该干的事。不是要学习新加坡吗?新加坡淡马锡的模式,以深圳市一级层面去学,风险可能比较大,不如以区一级投资公司尝试,去内地二三线城市,签功能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建规模工业区、以大众居住为目标的住宅区建设、旅游设施建设——这些手握重金的商人,可以去为大众居住干点正经事。反过来说,政府花太多精力去判断未来何种产业更有潜力,该以什么优惠去争取哪类工业企业来扎营,有这个必要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