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荡荡的大广场
广场是城市灵魂的空间载体。空空荡荡、大而无当的城市广场,是城市灵魂空虚的表征之一。宝安新中心区的海滨广场让人遭遇这种尴尬。
宝安是我工作过八年的地方,我充满感情地关注这个区的成长:她的打工文学已经进化到普通文学的行列,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新进作家;她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南京、沈阳、东莞和浦东新区;她的外贸出口占全国的5.68%,超过北京、天津、东北、西部;等等,这么一个有无限活力的731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了无数涵盖于“深圳奇迹”名下的奇迹。奇迹诞生之地,难道还会灵魂空虚?谁能掏空她?
是一种僵化的关于政府办公楼的理念,蛮横地促成了这一空虚的表现。海滨广场位于新的区政府大楼之前,区府大楼是一座横向展开近200米的十层建筑,面向珠江,气势恢宏。为了贯彻大楼大广场的做法,这个市政广场占地近150000平米,矩形,边长近400米。
这种大楼大广场的做法,还是在很早前的城市规划上就作了安排。作为城市双中心之一,新的区府大楼建设承担了带动新中心区发展的作用,其实,即使区府不搬过来,宝安新中心区的建设热潮早已来临,地价与房价飞涨、人心与波涛同起伏,住宅楼盘如竹笋排布于珠江东岸,这个大广场以及将延伸到江(海)边的海滨公园,就将成为珠江东岸建筑森林的一个大凹槽。大凹槽本身倒也无妨,它可以成为城市轮廓中的变数,使之更丰富。然而偌大一个平板,其上如何摆设,可是个大难题。
我已经数次亲临广场,晚上、白天均有观察,那种空荡的感受,让我生出几分恐怖来。目前,它周边的文化宫、博物馆之类设施还未建成,更远处的城市其他功能区也未完善,人气未聚,更强化了这种空旷感。但广场不同于道路,宽阔道路,走的车多了就不显空阔,超过50000平米的广场上即使吸引人再多也有限,也会显得大而无当,因为数万人同时去一个广场,是非人性的,非强制是做不到的,除非是偶尔有“天王巨星”来演出。这个大广场离海平面很近,本身是填海而成,没有什么山体、溪谷之类地形地貌可借用,广场上做的一点小品,显得非常小气:浅浅的不到200平方的水体、稀稀松松呈矩阵布局的小树、一座20来米高的绣珍金属塔;一座厕所孤立于广场西南角,一座黑色的、象金字塔的管理用房,成为了整个广场的景观焦点。非常有意思,这座管理用房连着一排呈弧形布置的建筑,它是用于政府接待公民来访的地方。广场与公民来访直接放在一起,这在国内应属首创。
由于我的到来,广场上有了一位访客,远远地,一位保安员看着我。我登上金字塔顶——它实际上也是带一面缓坡的观景台,主要是花岗岩铺就的地面上,以深色大理石镶嵌的回文图案,北边的区府大楼显出几分落寞,建筑本身很清爽,但天空很灰,阳光穿过浮尘落到大楼和大广场,还有远处的珠江,一切都待尘埃落定,才会轮廓分明。
小水池、花坛、草坪、矩阵小树、金属塔和观景台,这么些小摆设,如何编织出大广场上人的活动所应依赖的丰富肌理?这么大个地方,连一个下沉式的小场地也没有。将来,人气旺些,只有靠七彩大气球、花哨售货亭来丰富广场的色彩和肌理了。
大广场是一场关于心灵空虚和心理受虐的传说。
(本文供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使用。)
从管理房看广场
象金字塔的广场管理房
区府大楼和大广场(建议用此幅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