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内锁不住的一簾青春梦
今年校庆,校友们欢聚一处,回忆起大学时以及稍后阶段“荒诞不经”的往事。从大家兴奋不已的状态,看得出年轻时租房生活是他们人生最难忘的记忆。时下房地产界讨论租房还是买房住的问题,大学生们这种浪漫租房故事,或许可供一点谈资。
从理性来说,租房住的状态是要分门别类来分析的。年轻未婚时租房住、结婚后较短暂的租房住、中年以后因工作与兴趣保持租房住的生活以及老年后仍不得不租房住,这四种状态有很大差异的。
且说前两种状态,可能是当代城市生活中最有创造力的人群、最有创造力的时代可能遭遇的人生际遇。话儿说大一点,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怎么妥贴地安排好年轻的租房人群,是创意经济、创意产业能否兴旺发达、竞争力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
从最大地延伸城市竞争力来说,社会应该恰当地把握年轻人租房住的舒适度、安全度和租房年龄段。某种意义上,年轻人越是愿意租房,甚至在结婚后仍愿意在相当长时间租房住,而不是“被迫”租房住,这种状态是城市和社会的福音。因为这样最大可能获得了年轻人创造力的迸发,这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也是个人最有效率的积累财富、学识、知识产权成果和一辈子受用的经验的珍贵历程。
因此,反思一下房地产界盛行的“现在不买房,将来会更贵,甚至买不起房”的恐慌说法,这是对城市和社会创造力的极大中伤。市场形势逼迫年轻人“啃老”,则不止伤害社会创造力,而且是对社会基本和谐条件的透支。从交往理论来说,有一点压力促使老一辈适当帮助年轻人,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条件的达成,何况,中国传统伦理从来不缺乏这种压力或动力,问题在于过度的压力是不恰当的,只能使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更为沉重。
出租屋生活,不仅仅是风流浪漫,还有一些心理成因,是对中国人创造力的发挥是非常有效的。住出租屋,处于一种“过程”之中,年轻人的“过程”,往往是上进的、上升的。当然,如果是走黑社会途径的人,其“过程”状可能会使之更胆大妄为。这就是社会大势不能以“市场”或“自由”为名,导致大多数人愤怒或绝望的基本原理。应该重申一个常识:饱着肚子的有房产一族,其绝望是有限度的,而饿着肚子的租房一族,其绝望是毁灭性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在消灭饥饿方面成绩显著,绝望的因素大大降低了,但对于买房还是租房问题上,缺乏细致的分析,因而也缺乏相应的细致入微的政策。以至于“出租屋内藏污纳垢”、“重点打击出租屋内的犯罪活动”之类政治上不正确的话,还频频出现在行政与媒体上,这整体上显示了社会共同的不智:因为我们在损害自身的创造力而不自知。
同时,作为拥有较多财富的阶层,可能在年龄上也偏大一些,过度渲染住豪宅的尊贵,也是会损伤社会上年轻而较贫穷、处于上升之中的人群的创造力的,理由同上。
和谐可居、温馨可人的出租屋生活的建立,这是社会的大事、亦是社群工作的目标。社会不能放任煊富行为对年轻人租房生活的伤害,不能苛求于年轻人应修炼到心理素质超强的地步:不管风吹浪打(摆谱之风、煊富之浪)、胜似闲庭信步(出租屋内悠然快哉、艰苦学习创业)。何况在社会治理的技术眼光之中,出租屋生活还不是中性的,它竟然带上了贬义。
年轻人住出租屋、享受创意生活的过程,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笔宝贵的社会资源,这笔资源是无价之宝,远远超出政府抬高地价所获得的利益。中国的制度不对这笔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妥善安排,那就只能说明社会整体上太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