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锺书或许不懂租房的世故

(2007-06-09 12:01:34)
 

钱锺书或许不懂租房的世故

  钱锺书小说《围城》,最主要的特点是运用中西方典故,甚至于出场人物,主要地是作为表达典故的谐谑道具。赞之者谓作者知识渊博、语言功底深厚,或者从借用各种典故讽喻人生与人性,竟还可显出作者是深谙人情世故的。

  对这部当世经典,我始终不敢恭维。滥用典故,尤其是毫无节制、并无必要、有时甚至是非常滑稽地添以蛇足式的西典,让我觉得作者是患上了西典强迫症。至于人情世故,作者有些方面通,有些方面是隔得厉害。

  略举一例,钱锺书恐怕根本不懂租房住的生活细节。话说方鸿渐从三闾大学回到上海,与孙柔嘉小姐结了婚,由于方家在上海住得并不宽敞,几经周折,最后由方老爷子出面,以方家在乡下的大宅子与一上海的亲戚换了两小间房,给方鸿渐作新房。孙柔嘉的富裕姑父母来访,这位姓陆的姑父居然说:“鸿渐,我想你府上那所老房子不会很大。否则,他们租你的大房子,你租他们的小房间,太吃亏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固然比不得九十年代,“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但十里洋场的房子,比乡下贵很多,应该是成立的。地道的上海富人陆姑父,不会如此无知——他倘若要故意气气方鸿渐,就用不着专程来访,并送上一套沙发了。显然,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隔膜。

  对生活细节的隔膜,犹其是对底层生活的隔膜,是那个时代大知识分子的特点。因为隔,所以小说的最大缺点,不是老掉书袋,而是把生活写得很假。除了三闾大学校内的勾心斗角,还写得像模像样,离开学校圈,就不知如何表现人的性格。

  写孙柔嘉第一次到方家拜访,席间小孩儿即鸿惭的大侄子阿丑,弄脏了孙柔嘉的新衣服,孙柔嘉和方鸿渐表现出的那份重视新衣服而轻视顽皮儿童的劲儿,简直让人觉得孙、方二人浅薄得可以。方鸿渐自打回到家,就对调皮捣蛋的两个小侄子没好声气,这种性格、兴趣的描述,已使鸿惭完全失去了一贯以来的幽默风趣和随遇而安,乃至于没有人味。

  总之,面临到上海自己租房住的知识分子方鸿惭,钱锺书已完全丧失了把持角色性格的能力。

  小说描述浅尝辄止的男女调情,尤其是挂上小资情调的罗曼谛克的那一类,倒还算拿捏得很到位,但一旦涉及激情,则完全哑火。钱锺书一生不慍不火的劲头,在《围城》的写作中展露得一面无余。作者就像一个细致周到的父亲,呵护着调皮的女儿,生怕露出一点点细皮嫩肉来——他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生怕出现激情场面。为了做到这一点,下笔已经非常娇情。倒如,最有可能出现让读者看到的销魂一刻,是赵辛楣与汪太太借汪先生外出打牌之机的偷情。可是,作者刻意安排了对汪太太同样有觊觎之心的校长高松年来撞门板,而高松年居然如此行为乖张,他居然要从牌桌上拉出汪先生来一起去捉奸。这不是明白告诉汪先生,他高松年也对汪太太感兴趣吗?稍有一点世故常识,作者应该安排高松年独自“捉奸”或偷窥,前者或可借“捉”之机抓点把柄,日后也可司机一亲芳泽,后者或可借窥之行,打发当夜本来难以打发的时光。作者把镜头切换得像好莱坞肥皂剧一样快,无非是要刻意去中止赵辛楣与汪太太的激情绽露的一刻之美,或许这一刻之美会成为全书最难得、最让人销魂的片断,可是,钱锺书就是不给——太无聊了。就好比你刚把美眉的中衣儿都解了,钱锺书却扮着片警来敲门。

  为了嘴上找平衡,作者交待赵辛楣在国外是多么地风流浪漫,可是,在三闾大学这一年,他亲近女人的惟一一次,就是刚刚握住汪太太的手,接着就被高松年和汪先生,不,被钱锺书拉开了。或许,作者只会浅浅地耍嘴上调情功夫,卖弄西方调情典故,而不知如何达到最深刻的身体狂欢。这样甚至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了解女人与男人的需要。男人和女人构成社会——如此不了解女人与男人的人,大约也不会很了解社会,所以,租房子不会,哄孩子不会,只会掉书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