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荡平深圳房价
每一座城市都在服从中央政府及民众心声的要求与本城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模式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从平衡的心态,可以理解为什么深圳会出台拍卖地捆绑15%的公权居屋的政策。
这种捆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倒也不是由于它过于生硬而招致反感,根本的问题是,这种临时急就章的硬性政策,正如你骂一声“我靠”,对面那个美女也绝不会立马“靠”过来。倘若你长期努力一定要“靠”,未必靠不到,但你不会这样。
中央政府和民众的压力,使得地方上城市政府如此类型的急迫之策,如深圳的捆绑和广州的预售款监控、上海的郊区扩盘,真是各显神通。
深圳的捆绑政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其临机一动的性质,所以市道反应是不为所动。谁能动房价这个奶酪?以下五招齐用,保管有用。
第一招,也是最管用的一招,是将原来封存的原住民私宅之潘多拉之匣子打开。但有几个限制:一是只允许原住民一户一栋范围内的私宅,经确权,可以进入流通。估计这个数目在十万栋以上,以平均一栋7套计,有近80万套面积在100~120平米之间的私房入市,远远超过政府安居房的十一五规划69万套指标。如果这80万套的冲击力还不够大,可以将原住民拥有的一户一栋之外的再释放一部分。二是中央有新农村精神,深圳全市属城区,可以变通为老村落改造,政府适当投入,改善市政和公共设施,改善治安、娱乐、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住进私宅小区的人,也能享受到体面的公共服务和安逸感。三是与城市规划严重冲突的,还是要花点功夫来协调、改造或异地安置。
第二招,尚未开发的项目,允许大幅提高容积率,但增加部分应为政府限制的小户型,且由政府以合理价格成批购买,用作公权居屋。这也是极为有用的一招,但增加容积率,会增加公共设施、市政交通的压力,也须在增加的空间中一并考虑。
第三招,深圳市政府出面将东莞塘厦一带楔入深圳平湖与观澜之间的几十个平方公里土地购买过来,这不叫行政界线的变化,只是市场化的大手笔。一是市政府增加土地储备,二是有利于深圳大外环等市政设施的体系之完善。另外,还可以考虑市政府在惠州、淡水一带储备一些土地。如此,以最直观的方式,化解土地危机感。当然,那些购买回来的地,暂不作开发,留待时机成熟时再说。
第四招,在宝安和龙岗,或从东莞、惠州买过来的土地上建设新城,专为解决居住问题。这是未来解决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五招,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可以盘活大量存量土地,提高开发强度,腾挪出巨量居住空间。
如此五招,解决空间问题,再通过缜密的设计,解决所有市民,包括有一定工作期限的所谓打工者,在深圳长期居住下来的时间问题,则所有关于居住的恐慌全消除,个个气定神闲,该干啥干啥,地价平复,房价平复,中央表扬,百姓夸赞,开发商有点怨也没甚大不了。于是,举城和谐居住,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