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曾欣赏的王朔死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过一场“躲避崇高”的知识分子思潮,或者说辩论。当时已从文化部代部长角色退下来的王蒙先生,是站在“躲避崇高”的辩论之正方主将的位置。
王蒙为“躲避崇高”作正方辩护的理由,当然不是出于油鄙,而是出于几条简单的判断:一是崇高者在当代中国应该立即慷慨赴死,未设立死亡遗嘱的人,没有资格说崇高。二是历史上无数鼓吹崇高的主儿,是为专制制度推波助澜的,是带着恐怖的洁癖患者。三是要活下去,活得快乐点,就要躲避崇高。反对者们的理由,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一是即使不能崇高入圣,也至少要有追求崇高品格的动机,如此能保存人间希望的种子。二是即使在希特勒的集中营,受尽凌辱的犹太人能活下来,就是人类不该彻底灭绝的崇高证据。三是日常生活中,全部坠入泥淖的道德人格,会使人类更趋绝望。
各说各的理。王朔当时有几部作品,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中有堕落的生活,但也有足够的人性显现的证据。那些生活的希望,是根植于绝望的深层土壤的,作品有充分的批判意识,“躲避崇高”可以说是躲开那种庙堂里的虚高,而走向民间真实的不朽。那时的王朔,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展现了人性被压抑情况下的自由追求。
王蒙那时候对王朔有较高评价,因为王朔的嬉皮笑脸,是王蒙的身份与意识所做不来的,但批判与反思的程度,是王蒙比较认同的。
现在复出的王朔,口口声声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反而让人觉得,受他早期作品刺激的曾经的青年们——现在人到中年还能保持一点对生活的幽默与诙谐,而耗尽精气的中年王朔,如今真的是一具行尸走肉了。这样的恶心躯壳,是该祭到“崇高”的坛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