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更应公正优先
关于城市定位,正面宣传的是一些大词堆积的积极效果,如国际化、充满活力、区域中心等。而对于纯粹的投机者,哪类城市定位比较接近“投机冒险的乐园”?对于善玩权术者,哪类城市权力兑换现金的效率比较高?对于普通居住者,哪类城市比较安逸?
仔细一想,并不是哪种城市能风光占尽的。无论是从正面看,还是从反面看,城市的性质定位,对于不同的居心,动机与效果都是有巨大差异的。
在较封闭的以矿产资源显优势的城市,“官商勾结”往往成为民众痛恨的现象。这种勾结,往往不是着眼于土地空间利用,而是土地底下的矿产资源。因为矿工往往来自外地,官商勾结的恶果,往往要在矿难之后才揭露。所以政府和民众真正要关注的是人身安全和环境问题,而不是着重封杀官商勾结。打击官商勾结对防止矿难有一定作用,但最根本的是安全设施是否齐备合格、安全检查程序是否严格执行。如果把重心放在斩断公务员投资入股办矿,则显然没抓到要害。
在发达沿海城市、房地产开发的一线城市、以国际化定位的城市,则因地价飚升,权力贴现效率奇高,国际资本进入,资本运作波诡云谲。那么,这样的城市,想要它发展慢都难,政府有必要将“办事效率”放在第一位吗?不必。政府应该将公正程序、透明程序放在第一位。提高执行力,不应仅仅理解为替企业办事的效率,而应该全面理解为:完善立法的能力、按程序执法的能力、公正地保证弱势群体之权利的能力。出于权力贴现的原因,目前,任一线城市故意把党中央提高执行力的号召,仅仅落实为企业办项目的效率,这是非常危险的。一般来说,企业谋发展,都有近、中、远期目标,用不看政府诱惑企业将长期目标短期化。企业办事,知道有一个程序和周期,这放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反过来说,短期内要促成一件大事,这不是企业发展题中应有之义。那么,政府火急火燎,以一策应企业一事,或以一时之策应企业一项之事,是不应该的。当然,这么说,绝非鼓励公务员在替企业办事过程中“吃”、“拿”、“卡”、“要”,那另有刑律伺候,企业怕他个甚?
总之,地价高的城市,倘法律不健全、制度不规范、不透明,对于老百姓来说,政府慢点儿替企业办事,没准反而有益于保有公共资源归公众享用。因为,至少可以磨出点时间来,磨出几分明白来。
所以,一线城市的决策层,遇到新鲜事儿,先不急,琢磨琢磨,先建章立制,是好事。
“时不我待”、“错失良机”、“贻误城市发展”,那都是托词,连规范、制度都未涵盖,办的事即使本属好事,可能也会办成坏事。
时近年关,昨天与市政协的委员们座谈,我简略谈了以上观点,我提醒大家冷静的思考:一些口号的底蕴、一些做法的真实动机、一些现象之下的真理。
中国,可能到了跟“仇和现象”说拜拜的时候了。同时,“专家治国”,本意包含的“程序当道”的含义,应该凸显出来了。我们不能期待于包青天,也不能寄望于孔繁森,我们所能期待的,还是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公正程序。简单来说,就是民主、科学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