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欢辞不达意的人走了

(2006-05-24 12:01:34)

喜欢辞不达意的人走了

 

  德里达的学术思想九十年代在中国思想文论界流行的时候,中国建筑界也面临一个全面更新学术、教育思想的问题。那时还仅仅在欧洲玩小型“解构”建筑并大规模颠覆已有学术理念的那几位有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如今已在北京玩起了大型公共建筑和小规模的学术陈述。真可谓,做小事时讲大话,做大事时少说话或不说话。

德里达的颠覆性学说,矛头所向是西方的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被树为致命的敌人,有点类似于堂吉诃德的风车。德里达首先假定:希腊哲学家非常尊重说话的逻辑性,很重视说话的真实性,真的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同时,希腊哲学家说话,非常讲究前后一致,由大前提推出小前提并推出合手逻辑的结果。在德里达看来,希腊人讲话似乎很合乎书面语言的形式。书写和声音,到底谁决定谁,很难说清楚,德里达也就只好强认希腊传统是声音决定书写——就这么自相矛盾。德里达主张重视书写,书写中有歧义,书写符号要在具体文脉中才有意义,而说话的声音太不具有含糊性了,容易产生逻各斯武断和专制。因为声音具有即时消逝的特点,所以人类说话就不得不有更强的指向性、目的性、非歧义性?就如到底是爱情诺言,还是一纸婚约对于夫妻双方具有更强的约束性?很难说。

毕竟,书写至今是人类认为其真实性、准确性远远高于说话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有文字的民族普遍地尊重文字,除了个别仅有口头语言的民族。而希腊民族并不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不知为什么德里达偏认为由古希腊以降,西方思维中形成了重口头轻书写传统。希腊人倘若在说话时那么讲逻辑,那么字正腔圆、那么一本正经,要么这个民族完全被哲学王控制、被善于书写的人控制;要么这个民族象一群机器人,因而也就不会有发达的修辞学和诡辩论。另一方面,书写的歧义,必须要靠解释性、补充性的书写来修正,而不是靠说话来修正,怎么会形成西方历史上的逻各斯专制呢?德里达的最大贡献在于,人类思想一般地会为文字的歧义,即所谓辞不达意、辞不尽意而苦恼,而德里达却一反其道为之大声叫好而已。

也许,我没有理解德里达,但我仍要感谢他的写作,尽管我从未听过他的声音。德里达让中国建筑界和思想界见识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就是所谓权威,就是用来颠覆的。正如耐克公司利用刘翔所作的广告一样:“所谓定律,就是用来打破的。”只是喜欢辞不达意的德里达的学术观点,未必真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谁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走了,他留下的谜底谁去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城中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