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都茶坛践行见性文化活动现场
践行传统文化的初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文明积淀。同时,中华文化也是由圣贤文化累积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一味突出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圣贤文化的传承。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一味拜金使人们被物欲裹挟,导致世风日下;急功近利破坏自然让江河湖海泛滥、山洪暴发;让旱地更旱、涝处更涝,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向现代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灵魂深处出现了问题,是现代人不明善理、不通古圣先贤之教化、不尊重自然规律所致,而与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也严重背离了圣贤文化初衷,让“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发生了动摇,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修正与回归。
回归必须从人们的观念开始,就是圣贤文化如何传承与践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三易堂圣贤文化学者刘千圣、金仙观管委会副主任贾旭东、独立文化学者李连源,共同发起的旨在传承、践行圣贤文化活动的尝试被逐步落实和实施,而茶则自然成为媒介。茶在古时不仅与古代帝王将相有所关联、与儒释道也有着不解之缘,并且从古至今与广大百姓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用茶文化来诠释和践行传统文化也就顺理成章。
茶道和道教的关系
此次活动的承办地是有着韩国道教祖庭称谓的历史道观----金仙观,这里是道教场所,所以就应弄清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茶乃万物之精,万品之华,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谈起中国的茶,从一产生就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奉老子为教祖,与孔子、释迦牟尼被誉为东方的“三圣”。信奉主要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已有1900年历史。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即“道”的教化和说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大自然的规律”。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与烦恼。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做到“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和平的世界。二是企图通过个人修炼延年益寿厚道成仙。道教的思想渊源还包括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茶,起源神农尝百草,草创于隋唐,鼎盛于明清,饮茶道家肇事之后,喝着茶的中国人离不开三教,道家命,儒家礼,佛家性,一枚小小叶子,是饮酌之事升华,与道和真,茶中之味,正如道之微妙,尘虚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大道至简,道家(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记载,老子出涵谷关,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茶,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明,道士朱权(明朱元璋十七子)著(茶谱)“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南宋(上清灵宝大法)曰:上帝三宝前,列茶汤。所以,茶与道家有不解之缘,道教课仪有(三典茶),有三梦解脱俗世而明心见性之美。
茶道有动静之道,静,道德经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德经四十五章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先。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喜皆归,常应常静,常清静亦。品茶心若能静,融情于山水,超越自我,达到道家天人合一境界。
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
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
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
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
蓬莱未拟问群仙。
通过此次玄都茶坛践行见性以茶论道活动,让我们知道了茶是一种解毒的树叶,神农尝百草唯茶叶解毒;茶是一种聪明的树叶,它能明目益思,令人茅塞顿开;茶是一种益寿的树叶,常饮使人延年益寿。同时,我们更明了了茶与儒释道三教和圣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对圣贤文化的传承与践行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社会各方贤达共同努力、齐力践行才能让我们与传统文化逐渐靠拢,才能回归到正常的轨迹当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