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才过初冬 严冬还在后面
2008-9-12 大众证券报
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体仍然健康,但隐忧明显,主要体现在PPI高涨与出口、投资数额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实际增速为11%,低于去年同期20%的增速。上半年的出口名义增速下滑不大,主要是因为去年定单的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新增定单下降,这与固定资产投资反应的情况是相同的,今年企业新增计划投资数量下降,上半年受在建项目影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资额居高不下。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新增项目同比大幅减少。对于企业而言,高位的PPI意味着企业的刚性成本支出将增加,国际资源价格的回落给中国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调整赢得了难得的时间,市场对于资源价格调整的预期,使企业的成本与通胀的担心持续存在。可以预计,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不会多好。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货币数据M2仍在高位(16%以上),以至于人们在面对企业信贷紧缩困难的同时,仍然担心万一放松信贷,将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下降,但实际汇率水平仍然保持在高位,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未缓解。为此,央行对通胀仍深表担忧,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与面向中小企业放松部分贷款的“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这导致市场利率不会出现下降势头,企业融资成本还会维持在高位。
自从去年以来,从央行行长提出银行要经历经济下行周期的考验,到国资委提出不以市值为考核目标,央企赢利持续下降,沿海出口为主的制造企业处在艰难,说明国内市场周期逆转已成事实,这是国际景气周期在中国的投射,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时间大致重叠,企业已经步入初冬。
经济周期有长有短,一轮下行至少需要两三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更难熬的严冬还在后面两年。窥一斑而知全豹,不仅房地产行业,汽车等行业也开始削减广告等费用,各个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都会秉承现金为王的战略,这意味着消费与生产量的下滑。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下挫,并不能成为企业的利好,原因就在于消费与生产的同步下挫,是资源与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关键因素。而一些周期性行业如水泥、建材、原材料等会成为经济景气下滑周期首当其冲的受冲击者。
这两年是对企业经营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如果企业能够顺利度过经济下滑周期,还能成为市场的并购者,我们有理由看多、做多这样的企业,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连初冬都挺不过,这样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市场。即便企业度过了08年的初冬,也必须谨慎应对,以求度过三九寒冬。
企业过冬,股市无法独善其身。从央行暗示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到管理层坚持大小非“市场化”,从企业盈利下降,我们无法乐观。市场有四季,春生秋落;企业如树木,有四季长青的企业。目前是企业与股市的初冬,严冬可能在明年到来。
投资者要寻找到长青的企业,赢利、现金与融资价格不受周期太大影响的企业,经济激励政策则应着眼于建立筛选、评价体系,有助于抗严冬的企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