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融资门透露A股市场新动向

(2008-01-25 06:50:52)
标签:

股票

 平安融资门透露A股市场新动向

2008-1-25 每日经济新闻

 

    A股融资史上最牛的平安门事件,毫无悬念地被口水淹没。撇开那些民族主义的意气之争,平安门事件显示中国资本市场上暗流涌动的本质变化。

 

    平安如此巨额融资当然不是平安一家能够做得了主的事,就象当初的宝钢再融资虽然骂声一片,仍然顺利通过。为什么?这是战略决策,不是哪个人哪家机构可以决定的。平安考虑巨量再融资之时,A股市场仍然花团锦簇,推出之时却与美国次贷旋风一起成为A股市场的摧花之手,这是时运不际。

 

    平安再融资的推出,显示有关方面判断中国资本市场仍然过热,在种种行政打压手段均遭非议的情况下,增加上市资源进行融资、再融资,显然是颇为市场化的借口,就是反对者也难以说三道四,这是应对估值过高的市场的重型武器。因此,以增发摊薄股本,其实是为资产注水,与笔者所说的做大资金池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次贷风暴后全球资金的走向是乐观的,即认为一旦全球资本市场恐慌结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的双引擎之一,仍然会受到国际资本的格外“关照”,与前两年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区别。做大资金池是未雨绸缪之举。

 

    对于如此规模的再融资,平安居然语焉不详,以简单的“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以及/或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此的傲慢与自大令人吃惊,活画出一个圈惯钱的权贵公司的心态。这种敷衍根本站不住脚,平安不缺资本金,平安缺的是收购的资金。

 

    根据市场揣测,平安将在境内外两线同时收购,由于没有权威信息,以下均是媒体所报道的市场传言。

 

    据称,在境外,平安拟斥资1000亿人民币入股英国最大保险商保诚集团,很可能收购保诚集团的非控制性少数股权。同时,平安还将斥资600亿元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尽管2007年损益状况尚未出炉,在花旗爆出天量亏损之后,深陷次债危机的汇丰控股股价也一路狂跌,按目前汇丰控股约1.3万亿港币的总市值,平安的600亿头寸将刚好购入5%汇丰股权,并借此机会提名一位董事其董事会。而英国媒体称,平保有意参股英国保险商英杰华集团,该公司股价同样处于历史低位。

 

    在境内,据传平安意向收购对象是广东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收购广发行不仅能够抱当初竞争失手于花旗集团的一箭之仇,还获得了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广阔平台。而收购后两者,则可以借此开拓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并且以其营业网点之广在全国布局。

 

    就这两方面而言,平安通过境内外的并购,与对金融、保险、基金市场的三方兼顾,隐然成为未来的中国花旗。媒体直言,“中国平安无疑是当前境外投资动力最大的保险商,也是受到政府最大庇护的对象。2007年末,中国平安获准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港股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目前,大部分保险商只获得5%的投资比例,且多数只能投资于港股。”可见,平安成为中国的花旗绝非始于今日,这是一家携带了贵族基因的公司。

 

    平安收购,一可以看出中国金融领域的并购时代已经进入战国争雄的关键时刻,二可以看出,次贷危机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国际市场并购契机,也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布局大大提前。对于花旗、对于汇丰等金融机构的入股,正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的第一步;第三,海外投资,说明在全球资金来到中国的同时,中国资金在滚滚西流,平安以及类似的机构充当了民间中投公司的角色。

 

    认为平安入股汇丰是卖国之说是迂腐之见,实际上,这正如笔者所说的是一种捆绑战略,将风险与收益全部捆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弱势的中国金融机构想减少海外投资的风险,毫无疑问暂时“傍大款”是正确选择。

 

    非常遗憾,在整个战略中,我们没有看到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该如何维护,事实上,做大资金池稀释股权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对投资者的伤害。一个完美的战略,却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平的战略,也许,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冰冷现实。

 

    如果股市回暖,平安的再融资与并购冲锋号即将吹响。

 

注:今见改革干将、咸宁的宋先生,所谈事实,感慨极多。但论及良方,则惟有下决心刮骨疗毒、进行“自改革”而已。  另,猫老弟的《开放人民币汇率与经济结构调整并行不悖》一文明刊发于新京报,是思考之作,虽然对我的观点有“修正”。

   忙碌又忙碌的一周结束了,又一个无所事事的幸福周末。祝各位周末愉快,放松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