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世还是盛世臆想

(2007-09-04 00:41:00)
标签:

其他频道

 盛世还是盛世臆想
---读《国史十六讲》

2007-8-30中国新闻出版报

 

    历史是无法被彻底还原的,但历史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可以被玩弄。我们离历史影射学的草莽时代越远,也就越可以不受拘束地无限接近真相。不过,是否能够直击真相仍然存疑,我们仍然会被自身的经验所左右,而得出符合当下主流价值的结论。

 

    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兴盛一时,这反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无数人怀着热情聆听着对于三国、魏晋远古的历史故事,并非只是对曹操、诸葛亮这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感兴趣,而是在历经了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充满虚幻激情的历史人物脸谱式解读法之后,急需通过全新的更贴近自身日常经验的历史解读方式为自己刮骨疗毒。

 

    樊树志教授《国史十六讲》在这场全民读史热、听史热中成为畅销书,并非偶然。这本作为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教材正在成为不同阶层人的人文养料。

 

    在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同时,作者毫不讳言本书带有感情色彩,认为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强调“如实直书”,主张历史的叙述应当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是难以企及的境界。实际上,作者不仅不想企及,还肆意在笔端处处带出感情色彩,这不仅因为他赞赏极具个性色彩的前辈史家张荫麟,还因为任何历史学家无法摆脱自身的经验。樊树志教授这一代学人,在历经种种社会文化风潮之后尤其不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提到政治对于学术的干挠,明代对于远洋贸易从开放到禁绝,作者如此难以抑制自身的情绪。

 

    作者喜爱唐宋也不难索解,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放王朝,具有无比开阔的国际胸襟,而宋代则到达了中国贸易的第一个高峰,无需以《清明上河图》为佐证,下列数据可窥全豹:宋代人口过亿,第一次取消坊市之分,开封城内商户林立,娱乐业发达,笙歌处处,通宵不绝。在中国这一伟大的商业革命中,出现由商业刺激形成的民间富商发行的纸币,而后出现汇兑,这令我们想到中世纪欧洲的金融业,两者经历了相同的由商业刺激民间金融家应运而生的历程,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转折。宋代纸币发行权收归朝廷之后,以政府信用继续发行,当政府发生财政困难或者信用薄弱之时,滥发的纸币也就成为废纸一张。

 

    令人眩目的是明代后期的贸易史,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不期而至,在欧洲人开启的海洋时代到来之后,中国融入世界贸易圈,取得了截至当时为止最大的贸易顺差,开启了延续200多年的“白银时代”,墨西哥的白银通过西班牙人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源源而来。

 

    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条驰名于历史的、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之路,将中国紧紧地绑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中轴线上。马尼拉大帆船向南美运去的抢手的中国商品,而南美的白银则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布罗代尔引用历史学家全汉升的研究成果称,“美洲1571至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这种令人瞠目的数据,既反映出不为正史关注的远洋贸易之发达,也让人想像东南沿海商业风气之盛,否则,我们很难想像有苏州、盛泽等江南城镇圈的形成。

 

    对于中国当时是否融入了海洋贸易经济圈,范围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一直是历史学界激烈争议的话题,但无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中国并未自外乎海洋经济圈之外,明清传奇故事中九世一生的下南洋传奇故事自有蓝本,种种出海谋生的故事,可为此作注。可惜的是,来自游牧民族以及海上国家的军事威胁以及农耕文明对于远洋贸易的天然敌视,使明清王朝以强硬的行政方式中断国际贸易,不管民间市场力量如何顽强,王朝的海禁政策仍然给予沿海地带的贸易热情致命打击。

 

    这样的追索意义重大,绝非可有可无,迄今仍有历史从业者,爆出毁去倭寇王直碑等举措,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他们以向500年前古人的石碑泄愤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民族感情,而不是以对贸易礼赞与还原事实的方式向国际贸易的艰难先行者们致敬。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明末倭寇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取缔海外贸易之后的东南一带贸易商,他们举兵作战,为的是商业利益,而不能以叛乱目之。

 

    有了如上理解,当我们看到清初进入问鼎北京的游牧民族以强硬的手段取消贸易,取缔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彻底恢复农耕社会时,才会知道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那是商业文明雏形的失落。康乾盛世再“盛”,也不过是“夕阳无限好”,中国失去了融入海洋文明的一次重要机会。同样令人失落的是,明末的远洋贸易与清末的商业文明都未从东南沿海扩展至腹地,也没有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当东南沿海融入世界时,李自成们正为裏腹发愁,生产模式的断裂,使中国历史频频上演一出又一出游牧文化剿灭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剿灭商业文化的惨剧。

 

    现今充斥荧屏的辫子戏无不患上臆想症,令人产生倒错感。通俗、然而庄重解读历史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否则历史不仅会在戏说过程中被全部解构,还会在类似进行曲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壮歌声中,陷入自我麻醉的盛世幻想之中。

 

    本书有无数有趣的故事,也充斥了难以避免的血腥的宫廷政治斗争,但这无损于这部书的主旨,对于事实的追索,免于片面控诉的客观,以及遍及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的宽广视角,尤其是作者对于江南经济的功底是其中一大亮点。

 

    看完此书,你会相信,历史书可以好看与严肃兼备、含蓄与浓烈并存,也许你会有兴趣由此出发,继续你的历史之旅。

 

注:为导师写的书评,无可推托。发于博客,再做一遍广告,虽然已很畅销。这是一个历经政治风云之后只愿沉浸于书斋的学者,老老实实的一本著作,在我眼中,锋芒大多被不情愿地掩盖。近日有两篇书评,另一篇是为洛华先生所作,他的《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已出版一月,在此预作广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