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只会打新股的“无能市”祈祷
2007-7-18 每日经济新闻
有越来越多的资金集中到打新行列,人们津津乐道于最近打四只新股的冻结资金超出2万亿,超出深市流通市值。投资者靠打新股谋利,说明市场畸形到何种地步。
人们打新股的热情从未消退过。只不过,随着股市阴跌,刺激了打新股的热情持续高涨。4只同时发行的新股,合计吸引了885家(次)机构参与申购,同期冻结网下资金达到4360多亿元,相比交通银行发行时的2990亿,中国平安发行时的2500亿,中信银行发行时的2314亿元,增加幅度均超过45%以上,是去年中国银行发行时的3倍。而2000亿左右的银行理财资金以打新股为生,机构参与资金一年翻了三倍。
打新股等于理财?这样的观念让人匪夷所思,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惊奇的,越发证明中国股市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功能性障碍。
打新股之所以成为首选,大概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继续打新股的光荣传统,经验早就证明,在一个上市资源被垄断的环境下,打新股属于无风险收益。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上半年网上新股认购年化收益处在.4%至10.7%之间,而网下认购年化收益则超过50%。
虽然IPO溢价从来都是美餐,但最近新股市盈率居高不下,却在表达另外一层意思,如果非要说A股市场有泡沫的话,新股溢价已经成为最大的泡沫策源地。1月发行的中人寿定位于18.88元/股的价格,2006年业绩不过0.34元的中国人寿,发行后市盈率高达60倍。首日开盘价盘中摸高至50元,市盈率竟高达100多倍。中国远洋6月归来,其发行市盈率高达98倍。最近发行的南京商行等新股发行后市盈率也低不了。如果我们认可40倍的市盈率为不成文的警戒线的话,那么,这些新发行的股票几乎都成为市场上的抽血机,成为股市最不安定的因素。
其次,在二级市场盈利太难。到目前为止,70%以上的股民在二级市场失利,处于深度被套状态。另据某财经网站的沙盘操作,竞然无一人盈利,面对这样的市场,投资者尤其是力量薄弱的中小投资者无不战战競競,如果还想在股市博得收益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入打新行列。虽然打新中签的难度已经媲美彩票中奖。
4只新股的网上冻结资金总计达到1.58万亿,申购户数达到347万户,相比去年同期类似的发行案,户数增加了50%以上,资金总量则增长150%,个人资金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幅度依旧达到历史高位,就说明了投资者的典型心态,如果说他们以前还有苦学价值投资理论的雄心的话,现在,大多数人恐怕真的已经被逼成了希望彩票中奖的投机分子。
打新股的资金与二级市场的地量成交金额相比,可以解读出投资者的一个判断,二级市场几乎已经丧失了投资价值甚至投机价值。成熟市场虽然也有IPO溢价,或者遭到猛烈炮轰的保荐等机构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低价股红利,但就发行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投行为了中介费求着企业上市,上市绝对不是某类企业的特权,打新成为主要理财手段更是闻所未闻。
打新股的情况说明,股市已经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功能,离股市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初衷越来越远,离建立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改革大目标也越来越远。如果管理层不及时扭转,任由情况继续,沪深市场迟早会丧失所有的功能,A股市场不可能有前景可言。不劳央行出台什么加息政策,股市已经靠垄断发行、打新股等手段自己谋杀了自己。
更大的害处在于,目前我国强调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投资机构,但打新股却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资金为王的零智商理财时代,凭借资金的蛮力就能收获不菲。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价值取向难道会有什么区别吗?他们最理性的做法当然是凭借优势在一级市场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同时,忽悠中小投资者为他们在高位接盘。专业素质退位,山大王逻辑突显。
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改革发行机制,打破垄断阴影,打破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条,而更重要的,是一一废除近期导致股市荒漠化的不当政策,走出以抑制交易、削夺投资者利益刺破泡沫的传统思维。
注:不会狭窄到删除不同意见,但对于与文章无关的无聊表白、争吵,以后一见到就全部删除。请自重,也学会尊重他人。
又,有人对邹恒甫教授的激烈表白不以为然,但在一方可以四处说话,而另一方的几十篇采访都无法与读者见面的情况下,这不会最自然的状态吗?起码,参见双方的发言才能得出接近于事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