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当搓澡工不应成为大新闻

(2007-04-17 00:12:20)

大学生当搓澡工不是什么大新闻

2007-4-16 新京报

 

    北京一家洗浴中心招聘大学生担当小时工,从搓澡工、捏脚工等基层岗位做起,目的是为公司选拔培养后备力量。不仅5000多名大学生趋之若鹜,还有四成愿意当每小时补助58元人民币的搓澡工,大学生择业心态放低,现实考量与收入成为择业最大理由。

 

    这家企业未必崇高到尽社会责任,挫败大学生的骄子心态,为大学生与市场提供对接平台的高度,倒是收获了眼球效应,说不定也能从打工的大学生中筛选出未来的好员工。

 

    以前这样的题材肯定是大新闻,变成现在的小新闻,说明人们已经越来越认可,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就业群体,而不是一个必须得到体面的职业、过得去的薪资的精英群体。等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学生就业除了具有研究价值与政府部门的参考决策价值之外,恐怕只和就业者本人有关。

 

    大学生卖肉曾经是上了报纸的头版,引起社会大讨论,大学生就业难让人心忡忡。

 

    问题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这一现象折射出了某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大学学费上涨意味着教育成本增加,但就业难与收入低可能使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证明,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毕业生成倍增加,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我们需要对大学扩招进行重新评价,并在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掌握平衡。市场所需人才与高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存在巨大错位,说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择业倾向性明显,北大教育学者岳昌君对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调查发现,该年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大中城市工作、在大中企业与政府部门工作,是否说明我国经济仍存在结构性失衡?

 

    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资源、教育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市场需要、人才提供方与人才需求方之间的裂痕通过大扩招显露无遗,就业难是社会深层问题的一个表象。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就必须对我国的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以满足社会所需,继续用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进行高等教育贴金工程,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进一步说,大学毕业生增多,必然导致就业起薪点的水位线下移,所以,大学生就业将出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过程,人才与资金一样,会呈现梯度转移现象,人为激励因素难收长期之效。苛责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艰苦地区创业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实上,无论是从就业创业机会、薪资水准、还是日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机会都要高得多,大学生眼睛盯着东部,是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当然,水位线下移到大学生比进城民工起薪点还低,说明我国的毕业生与就业市场完全不匹配。我国提供就业数量最大的制造业等行业,需要的仍然是熟练技术工人。反过来说,我国的大学教育不仅不可能让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人才,甚至未必能让毕业生在当下的市场中获得谋生技能,大学与大学生的“阶层分化”日趋严重,许多盲目扩招的学校和专业受到市场冷落。一些很多大学生已经在进行专业自我更新,如参加各种培训、各种职业资格,大学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等,5000大学生竞聘洗浴中心就是经典案例。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具体而言,一要进行大学课程与专业改革,培养出为市场所需的毕业生;二要发展为社会所需的高等职业教育;三需要对就业率高的制造与服务等行业降低准入门槛,使大学生跟随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自由流动得到最佳配置;四要用法律为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解决大学生到民企就业的后顾之忧。如此,大学生就业难将在市场体系内得到化解。

 

    大学生搓澡、大学生卖肉,与大学生开IT公司一样,是市场经济下的新型就业行为,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大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