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新闻奖审核意见是这样“炼”成的

(2016-02-05 09:24:38)
分类: 新闻资料

亲历 | 中国新闻奖审核意见是这样“炼”成的

2015年08月05日 11:10:5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是审核工作会的最终成果,既决定了哪些作品可以继续参评,又为即将在8月份召开的定评会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小组秘书,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欣雨全程参与了第二组的审核工作,见证了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是怎样“炼”成的。

   环节一

   每件参评作品至少要经过三位审核委员检查

   我所在的二组审核的是文字通讯类参评作品,共计111篇,约30万字,最长的一篇达1.2万字。我们小组的三名审核委员需要在三天半的时间中审看完全部作品,同时还必须关注文章的政治导向、新闻价值和语言文字规范等方方面面,时间着实紧迫!

   根据会议安排,每天分组审核是从早上8:30到中午12:00,从下午2:30到晚上6:00,但审核委员们基本都牺牲了中午和晚上的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以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海南日报的林绍炜老师速度稍快,负责“冲锋”打头阵,天津师范大学的刘卫东老师和新华社的陈卫平老师在赶上进度的同时,对林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复查,同时再看看有无遗漏。最终三位老师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审看工作。

   环节二

   小组委员讨论后形成初步意见

   每天下午五点钟,审核二组全体成员都会在组长房间里对当天的审看工作进行总结和讨论,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见。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标点符号用法》、网络公示收到的评议意见等文件资料摆满桌面,大多数时候,委员们只得将作品置于膝头,弯腰埋头工作。回想小组讨论时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委员们弯着腰、低着头、盯着膝上的稿件,逐字逐句在纸面进行标记的情景。

   环节三

   “疑难杂症”要及时在主任会上反映

   主任会由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主持,每晚召开,委员会副主任和各组组长参加,会上大家要逐一说明当天的工作情况。其中,重点是对小组内不一致的意见和通过查阅词典、资料等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会诊”。

   环节四

   审核意见初步形成

   开完主任会后,就是我的任务了!无论多晚,我都必须整理好当天小组会和主任会中的意见,交组长签字确认后形成“审核意见初稿”。三位审核委员在收到初稿后,还会不时地找到我,要求订正初稿中的错误,确保问题找得准、意见提得到位、作者单位能够心服口服。对初稿中的某些表述,甚至前后改了三遍才最终确定。

   比如,有一篇参评作品中是这样写的:“经过多年的经营,天铁集团……拥有职工数万余人”。很明显“职工数万余人”是重复表达,但文章中并未交代该工厂到底有多少职工,那么删除“数”字或“余”字都是可以的。过了一天,陈卫平老师找到我,说他在网上搜到了“天津铁厂”,即“天津天铁冶金集团”的官方网站,并在“天铁简介”一栏中,找到了“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现有职工2.6万人”这句话,该处错误才最终确定修改为“职工数万人”,而非“职工万余人”。

   环节五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为避免因误解造成误判,参评作品中有些问题需作者、编辑解释说明。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依靠有关政策制定单位的判断。这两类问题都由中国记协老师组成的会议组来联系解决。在会议组工作间,经常能见到工作组的老师们一会儿拿起手机,一会儿拿起电话,一边是打给地方记协或编辑记者,另一边是正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沟通。收到答复后,工作组第一时间交送给各小组秘书,供委员们在答复的基础上再次讨论。有不少差错就是在反复几次讨论、核实、再讨论、再核实后才得以最终确认。

   环节六

   审核意见的分类整理

   会议第五天,全部作品都审看完成后,委员们拿出了之前几天的“审核意见初稿”,再次条分缕析地进行讨论研究。这一天,讨论结束时已是晚上十点半,之后我还要按照会议组的要求,对文稿的格式进行调整和统一,将有差错的地方通过改换字体和增加下划线来突出显示,把审核意见按照有“硬伤”建议撤销、有差错建议保留、体裁与参评项目不一致、存疑需核实、没有差错但质量不高、尚无明确规定等问题分为七大类,目的是让每个委员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问题所在,使次日召开的全体审核会能够更加高效顺畅。

   那天晚上,好几个小组的联络员同学都工作到了深夜,有的整夜未眠,通宵整理材料,大家虽然非常辛苦但却很有成就感,因为整理后的审核意见的确变得更清晰了!

   环节七

   审核意见终稿诞生

   会议第六天是审核委员会全体会议,各小组的审核意见都要拿到大会上,经过全体审核委员的集体“过堂”。每个委员都可以在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小组拟撤销的作品,只要有三个人不同意,作品就会被保留下来。委员们还会仔细地检查意见中的表述,比如,我们小组中对某个差错定性为“逻辑混乱”,某个委员提出用“前后不一致”应该更为贴切,等等。

   经过最后一轮的精打细磨,我们小组的审核意见终于定稿了!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条审核意见都是委员们慎之又慎、反复修改讨论的结果,为的就是要对每一篇作品背后的付出和期待负责。借用这两天很火的北大教授500字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句话:“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希望我们交出的这份审核意见稿能将尊重带给自己,带给参评作品的作者、单位,乃至带给整个新闻行业。(刘欣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