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男旦”这个词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2017-04-13 10:46:48)
标签:
京剧戏校性别歧视两性平等潜规则 |
分类: 中国戏曲 |
昨天,几位资深的京剧内外行朋友聊起对“男旦”这个词的反感。
本来么,京剧艺术无论哪个行当,甚至主要流派的创始人都是男子,三四十年代之前旦角演员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女演员被称为“坤角”。
忽如一夜春风来,通过非法律条文然却坚定无比的行政干预,旦角男演员被彻底赶出历史舞台,新中国坐科的旦角学员全是女子,直到刘铮、杨磊、牟元笛、尹俊等的出现起,才偶尔有那么几起破例。而暂时没有本科只有专科的北京艺术职业学院也成为有志于成为旦角演员的男孩们唯一有可能圆坐科梦的新科班。
但是毕业后去哪里是个大问题。迄今为止,国营剧团里的旦角演员也没有几位是男性,因为科班根本不培养,院团根本不接收。
前述四位与后来票友下海的极少数旦角男演员,这些年来事业上遇到的阻力,与同行当女演员相比,大到外行人无法想象。而且真正以旦角坐科然后落户在国营院团的,放眼全国,一只手数得过来。
为什么?
不是艺术的原因。这种行业内外的性别歧视,早已变态到无以复加。
多年前有传说称某D姓大员在梅葆玖先生收徒胡文阁时嘱咐梅先生:“这是你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男弟子,不要再收了。”这事未必一定是真,但上到管大事的大脑袋,下到跑龙套的宫女,再到一出不出的外行,这种无礼无耻的歧视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深厚土壤。
即便是该D姓大员去世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每年要给多位立志以旦角坐科的男孩泼冷水,告诉他们坐科只有北戏(北京艺术职业学院,只有大专)一根救命稻草,国戏(中国戏曲学院,有本科)想也甭想,且出科后基本铁定改行,运气好的也只能在偏远地区还得是有见识和魄力的小剧团落户。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却几乎不比一个政权更容易撬动。两性在求学、求职上的公平,国家院校、院团里,在旦角这行来说,已经消失了足足一甲子并将依然如故下去。
清代到民国初年的京剧艺人出身低微,受尽侮辱,一些见识不高的艺人把私生活放荡的恶习带到新社会来,但绝非大多数,而且比起当今演艺圈很多靠下三路上位的所谓明星还未必赶得上。那到底是什么造成这种偏见的?
不说也罢。没意思。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某些进化不全的大脑应该掀开天灵盖放菩提水冲冲干净。
说到底,“男旦”这个词,就是在文革前后被创造出来,起初就有歧视的意思,居然被近十几年来的新科班广泛使用,给男子演旦角者贴上“异类”的标签,暗示这些人是不正统甚至不道德的。再者,无论男女,总是要唱好了为荣,而非性别。
固然因为京剧是男子创立,男子唱京剧包括旦角在生理上有一定优势,但也要看艺术水平才行,而不是是个男的就如何了不起了。
80-90年代我刚学京剧时,唱青衣的男票友自我介绍都是“我是唱青衣的”,无一人自称“男旦”。
当时倒是在部分龌龊人士的下流话题里出现这样一个词――“玩男旦”。
这确然不是个好词。
近年“男旦”这个词居然流行起来,更有以此称呼为荣甚至标榜者,咄咄怪事!
至少,我和身边很多朋友对这个词是深恶痛绝的,同样排斥这个词的也大有人在,而更多的人是没意识到这些。
希望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男旦”这个词扫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