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霜/评剧黄金时代”兴趣圈的成立初衷与随想

标签:
评剧白玉霜筱白玉霜刘翠霞鲜灵霞六岁红新凤霞喜彩莲爱莲君花淑兰 |
分类: 中国戏曲 |
一直想写点什么,2008有太多的事情想写下来,可是全无心情。前几天深夜无眠,去到宇扬评剧苑听了一夜的评剧。这些年来我学和唱的都是京剧,早年最先深入了解的剧种却是评剧,连我的小嗓高音都是随着鲜灵霞《井台会》的那句“数九隆冬雪花飘”练出来的。我上的第一个戏曲网站是京剧艺术网,第二个就是宇扬评剧苑。和宇扬的站长小费认识多年,以前经常在聊天室和他及戏友们聊天到深夜。印象最深的两次,一次是2004年5月,丧偶未久的新派大弟子李红霞老师强打精神,赴天津参加小费操持的评剧名家演唱会后路过北京,在小费家上网和大家聊天到凌晨3点多种,我学唱了新凤霞《祥林嫂》的“残冬将尽又到新年”,63岁的李老师还为我订正了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另一次是同年冬天,76岁的花淑兰老师由丈夫陪同到京治病,也是在小费家,和喜欢评剧的朋友们聊到深夜,那可能是她生前最后一次来京(花老2005年3月30日就去世了),可惜我当时机器配置超差,听得断断续续,也无法正常发言,错过了和花老直接对话的机会,遗憾之至!
1999年李红霞在纪念新凤霞逝世一周年评剧演唱会上演唱《乾坤带》凡字调大慢板,声泪俱下
评剧宗师花淑兰《半把剪刀》剧照
记得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全国三大剧种的座次依次是京剧、评剧、越剧,造成这个结果,当时的媒体和电影毫无疑问起了很大作用,中央、北京和天津的电台经常有系列的京剧、评剧、越剧讲座,经常运用当年电影特技最高水平的戏曲片也经常在电影院上映,对培养观众欣赏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今这个座次却很难说,不要说越剧,就是黄梅戏和豫剧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剧种之间,座次本无所谓,然而细究起来,越剧、黄梅戏更为当今小青年们熟知的往往却是包装精美而艺术欠佳甚至言必“革命”的,暂时商业成功的表面下却是以艺术的流失为代价,早已成为貌似美味实则会让人“营养不良”的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豫剧还比较遵循传统,这不能不让人忧心,不仅仅是为了某个剧种,而是为了整个戏曲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倒退!
造成观众水平滑坡的元凶,个人以为是90年代后期至今各地电视、广播等重要媒体的不务正业拜金成风,黄金时段都被琳琅满目的快餐文化占据,戏曲片更是十几年间见不到几部,过去在道德、艺术等方面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教化、熏陶早已荡然无存,产生了大批艺术上的“麦当劳”作品和嗜食这类口味的新一代观众。媒体挣到了钱,却毁了文化的根本。毁掉的,不仅仅是戏曲,也不仅仅是艺术(中国的书法、绘画、话剧、歌剧等艺术形式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有道德、信念、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经常听到声乐界朋友对金铁林教授的声讨,认为“金氏唱法”千人一面,毁了民歌的多样性。也许因为不在局中的缘故,缺乏切身体会,我的看法却不尽然。好的发声是共性,学习科学发声,这一点本无差错。问题在于,今日的歌手缺乏个性。“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带和共鸣器官是歌手自己的,悟性和创造力也是歌手自己的,缺乏个性不是老师的错。为什么他们唱得没有郭兰英等老一辈歌唱家那样醇厚的韵味?女民歌手在高音区毫不掩盖、尖利刺耳的头声好听吗?既无好的音色,更无好的韵味,那为什么要这样唱?我们又为什么要听?难道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沦落到只能欣赏“叫街”的地步了?
稍微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最后那句质疑是不成立的。观众肯看,肯听,不代表你的艺术最好,而是他们没得选择,无论是民歌、越剧还是黄梅戏都是如此。有时我们会发现,真正唱得有味道,演得出色的演员,往往会激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问题还是在于许多演员自身修养不够。还拿“金氏唱法”为例,老师教了你方法,是要你千篇一律照本宣科么?艺术是讲究个性的。没有对民族戏曲的深入认识,又怎能唱得绕梁三日韵味十足?郭兰英唱得好听,那是她多年的晋剧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她的演唱略带方言味道,却毫不影响她的艺术感染力。多年前就曾忽发奇想,各剧种中,音色最接近日常口语、口音最接近普通话的大概要算评剧了,如果民歌手们多听听评剧等地方剧种,一定会有所得,突破“没有个性”的瓶颈。以评剧早期的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筱桂花和稍晚的鲜灵霞、六岁红、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新翠霞、小月珠、莲小君等老艺术家的演唱来说,即使是同一流派或吸收流派特色的不同演员相比较,在某种共性之外依然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如刘翠霞与新翠霞、六岁红,李金顺与筱桂花、鲜灵霞、李宝顺,白玉霜与筱白玉霜、小月珠,喜彩莲与李忆兰,爱莲君与莲小君、新凤霞、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甚至乐队的乐器音色也有着从细微到显著的差别,演员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产生。可惜的是,不仅是民歌界,连如今的评剧舞台也开始西风东渐,评剧(新)民歌化已经成为烽火燎原之势。李金顺、白玉霜、爱莲君等先贤的演唱艺术已经濒临失传,筱白玉霜、鲜灵霞、六岁红、新凤霞等人的演唱艺术也开始貌似神非,再这样下去也必将走上李、白、爱三位的老路。
评剧宗师白玉霜(中)与养女筱白玉霜(左)合影
痛心于传统的流失,遂起意建立一个以评剧黄金时代为主要话题的兴趣圈“白玉霜/评剧黄金时代”(http://q.sina.com.cn/baiyushuang),请喜欢评剧和民歌的朋友一起来聆听和揣摩评剧宗师们的精湛歌艺,重温往日的时光,振兴评剧,让这些即将失传的唱法回归舞台(哪怕是民间剧社的舞台也好)。评剧到底还算年轻,只有百年光景,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唱腔上,虽然戏界讲究口传心授,终归没有京剧昆曲那么多其他的讲究那样容易随着传人的故去而无法挽回。只要够用心,即使某一流派的唱法已经失传,依靠大家的智慧,借鉴其他剧种如京剧、梆子等内行传授的心法,单凭唱片还是有可能找到当年那些歌者的方法。倘能如此,必将是每一位评剧爱好者和戏曲工作者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