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汉剧京剧二度梅重台 |
分类: 中国戏曲 |
今天在CCTV-11看到介绍湖北的汉剧演员蔡燕表演的汉剧《二度梅》“重台别”片段,很是兴奋。京剧过去有全本《二度梅》,是由“赏梅识破”、“骂相别家”、“重台赠别”、“落雁崖”、“落花园”、“失金钗”、“赏月重圆”七折组成的大戏。其中“落花园”一折是青衣的开蒙戏之一,清末还偶有演出,姜妙香少年时擅演,上世纪初叶该剧几乎绝响舞台。30年代前后章遏云恢复上演了《落花园》,反被剧评家们认为是鲁殿灵光,难得一见,在天津戏剧博物馆曾看到过一份当时的报纸上登载着这条消息,可惜在我初次看到后的十数年间文字已变得模糊难辨。
《二度梅》又名《杏元和番》,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多久我没有考证,只知道现在的许多剧种如汉剧、川剧、豫剧、越剧、评剧、粤剧里都有该剧。京剧《二度梅》应该是继承自汉剧,豫剧可能是继承自老秦腔(非今之秦腔,按老艺人的说法徽班进京以后的秦腔就是由梆子腔系最古老的蒲州梆子演变而来的山西中路梆子,但是与解放后定名晋剧的旋律还是有区别,在流传各地时结合方言形成了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形成较晚的越剧、评剧也许是从清末民初流行的京剧或老秦腔移植来的。京剧《二度梅》的失传,可能与小生唱工的繁重有关,“重台”一折小生要于青衣对唱二黄原板和反二黄,可百年来好嗓子的小生到底没那么多,有也未必派到此戏来唱,加上四大名旦这一代京剧领军人物的崛起,新编本戏琳琅满目,却都没对此剧予以重视,加上该剧“梅开二度”、“昭君托梦”等故事情节涉及迷信,经历过一刀切的疯狂年代,终于连《落花园》这样的骨子老戏也已失传。实际上该剧有着一定的爱国思想,在“骂相别家”、“重台赠别”、“落雁崖”三折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是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
这里是网上对该剧来历的介绍。
戏剧名剧——二度梅
《二度梅》是许多剧种的传统剧目,又名《丛台别》(“重台'亦作“丛台”,传说为赵武灵王修筑)、《杏元和番》、《陈杏元》。事见《二度梅》小说。
剧情是:唐德宗时,山东历城县令梅奎为官清正,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因得罪奸相卢杞被判斩抄家。梅子良玉被高僧陈日高救回扬州报恩寺。陈弟日升归里,寺内探兄,买喜童(良玉)回府养花。腊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开,日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时,风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败梅重开。良玉暗祭亡父,为婢女翠环听得禀报主人……日升将杏元许婚良玉。卢杞唆使唐德宗命杏元和番……路经邯郸,杏元以望乡为名与良玉同上丛台,尽诉未婚夫妻别离之苦。杏元欲自尽,王昭君显灵,将其送至河南节度使邹伯符定州原郡花园,邹妻收其为义女。良玉化名穆荣做了邹伯符的幕僚……杏元窥见穆荣之金钗。夫人得情,促其联姻。
此剧因版本不同略有差异,最大的别处在结尾,有以杏元和番路经昭君庙,于舍身崖纵身自尽做尾声者。
汉剧大师陈伯华的《二度梅》是该剧的经典版本。此剧于1957年由武汉汉剧团首演于上海,编剧是龚啸岚、朱衣,此本在保留传统戏中的《骂相》、《别府》、《丛台》、《舍崖》、《落花园》、《失金钗》、《团圆》等精彩场次的同时,增写了《祭梅》等段落。该剧曾有影片问世,为保持整体的悲剧风格,舍弃了《舍崖》后的情节。
豫剧《二度梅》中的《骂相》、《别府》两折甚是知名,通篇唱“非板”,无一话白,此二折戏三十年代司凤英曾灌唱片。1952年,王镇南整理出全本《陈杏元》。《骂相》、《别府》同年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王秀兰饰陈杏元。1957年,安阳市豫剧团演出时韬整理本,删去了迷信成分的“舍身崖”,增加了中状元、拿卢杞、梅良玉与杏元团圆的情节。崔兰田饰陈杏元,王香芳饰梅良玉。
吴少岳、何异旭曾有改编本《吟香钗会》,1959年由中国京剧院二团排演,江新蓉、江世玉、王玉敏主演。
我是外行,可总是喜欢痴心妄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比如希望失传老戏得以复排。当然,这种事情也确实有成功的先例,十年前戏友们为毕高修先生找到的《夜会-悲楼》剧本就派了大用场,虽然当时缺少小生的反二黄唱词,可在恢复该剧时还是补上了(何时希先生所著《京剧小生唱腔选集》有该段曲谱,也许是这本书的作用吧)。数年前我自己为毕老找了不少本子,包括《双合印》、《忠孝全》、全本《周瑜》(萧连芳藏本)、全本《铁丘坟》、八本《雁门关》(芙蓉草的弟子朱凤桐老人曾说上海以前那个版本是靠零星记忆拼凑的,不全,做派的精华也没有了)、七本《二度梅》等,其中《忠孝全》已经恢复成功。
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二度梅》可以复活。虽然京剧这出戏的旋律和细致的舞台调度失传了,但剧本还在,大体的板式和舞台调度还是有的,小生唱腔部分已经由何时希记录程谱,只需要重新设计出青衣的唱腔,再参考其他剧种特别是汉剧的舞台调度和扮相也许可以恢复。曾看到袁雪芬、范瑞娟的越剧《二度梅》“重台别”剧照,陈杏元改成古装扮相,不是大头打扮,但还是可以看出扮相和排场与昭君出塞有相似处,可能是学自京剧的。评剧《二度梅》是小花玉兰的代表作,今之崔连润也有此戏,也可以参考一下。当然,如果传统底蕴深厚的汉剧这出戏没有失传的话就更好办些。这次看到汉剧《二度梅》得以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看了视频,感觉扮相和京剧的风格不大相同,京剧在出塞这样的场景应该不会这般打扮,可能会比较接近昭君出塞。京剧本“重台”出场时是二黄导板,然后在回龙之前有三“啊”接“二爹娘啊”字样,请老演员看过剧本,以为是叫头,看过汉剧的部分曲谱后才发现原来在二黄导板和回龙之间是一哭头,这在京剧里大概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了。蔡燕的汉剧版本在唱腔设计上于我看到的曲谱有明显区别,导板、回龙都成了上板的旋律,几乎是慢板到底,看来也有演变的。
下面是蔡燕表演的汉剧《二度梅》“重台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