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京剧老唱片陈德霖姜妙香彩楼配虹霓关孝感天 |
分类: 中国戏曲 |
今天把陈德霖先生的《彩楼配》、《虹霓关》和姜妙香先生的《孝感天》唱片录音又听了一遍,前者听了多少回了,后者还是第一次听到。
陈老夫子的功夫真不是盖的,在三分钟一面的限制下,没有一个音是仓促唱出来的,始终保持从容不迫的气度,气息控制绝佳。今天再次听,感觉下场的末句用的擞音很有特点,中间还有刚柔强弱的对比变化,程砚秋先生唱散板的擞音与老夫子很接近,只是对比更鲜明了些。老夫子所唱的旋律在当时也算是新腔了,其弟子黄桂秋的唱法骨子里还是很像他的。
下面是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节目朱家溍先生介绍陈德霖先生的《彩楼配》唱片。
姜妙香先生这个版本的《孝感天》唱腔和唱法跟现在流传的差不多,只是有些地方的气口与今不尽相同,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出戏听过杨小卿先生的唱段录音和江世玉先生的说戏录音,旋律上出入不大,姜先生本人就曾用过不同的腔。“冷飕飕”第三字上的擞音用得极妙,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该字行腔的最后一个气口比现在流行的路子延后半拍出现,倒显得别致。很喜欢这个戏,有机会一定要演,不管是演共叔段还是卫云环。
90年代后期,张尧演出《孝感天》因词句的改动曾找来非议。张尧的演出是按其义父毕高修先生的传授,因今人不理解为什么起了三更却唱的是“黄昏惨淡”,毕遂将出场的首句二黄慢板“风飘飘冷飕飕黄昏惨淡”改为“亡魂惨淡”,听起来差不多,却招来了内外行的一致质疑。当时就有人指出“黄昏”最早的含义就是指三更前后,老词没错。我查了一下,《淮南子·天文训》曰:“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古人定黄昏为戌时,即今19:00-21:00,正值太阳落山以后,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为一更天,而非傍晚(酉时,17:00-19:00,称日入)的含义。黄昏接下来的21:00-23:00为亥时,称定昏,为二更天。有的说法称古代民间有把黄昏与定昏合二为一的,也就是日入之后、三更之前的这段时间都可以叫黄昏,我们可以从许多诗词把“黄昏”、“三更”在时间上排比连用的现象中找到依据。按说《孝感天》这个戏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场景非要两个魂子在三更子时才上来的,老年人21点前后就寝也完全合理,只是老例认为三更是鬼魂出来的时间,演出时小生、青衣二黄慢板唱上时打的也是三更而已。剧中共叔段夫妇在一更以前就从阴曹地府飘悠出来吓人,赶到母后寝宫正值三更,头句唱词描述的是一路行来看到的阴森景象,路上那段时间说是黄昏也不为错。:)
不管怎样,“黄昏惨淡”改为“亡魂惨淡”,全句借景抒情的意境全无,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
《孝感天》的扮相,据说小生、青衣均是红蟒、玉带、云帚、挂鬼穗子,小生戴紫金冠,青衣戴凤冠。不过似乎当前演出该剧的青衣多是着宫装,大概是为了避免与小生顺色。总感觉没有穿着宫装上路的道理,五色斑斓的宫装与凄惨亡魂的身份也不怎么相称。最好玩的是金佩芳在同李鸣岩、于万增合作该剧时,在宫装、鬼穗子之外,居然戴了与宽大的宫装完全不相称的仅有一排绒球的小额子,几与宫女无异,晕死!
下面是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节目介绍姜妙香先生的《孝感天》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