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唐在炘先生

(2007-06-26 10:04:14)
标签:

京剧

程派

唐在炘

李世济

分类: 中国戏曲
侯耀文先生刚刚离去未及两日,卧病多年的著名京剧琴师、京剧音乐家唐在炘先生也于25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85岁。
 
虽然不是很赞成他对程派乐队的全部改革,比如带有喜庆或宫廷味道的笙的过多使用,连六月雪这样的苦戏也热闹得跟出嫁差不多,却不能不承认他的音乐非常好听,尽管有时不那么适合剧情。不过与今天的一些“改革家”相比,唐老的改革大体上还是基于人物和剧情的,如《锁麟囊》“一霎时”的前奏,虽然跳荡的音符显得有些华丽,但是演奏力度上的分寸拿捏得极好,依然符合薛湘灵此时此地五味杂陈的心情和喧闹过后暂时沉静的环境;《梅妃》二黄慢板激昂的前奏和笙歌齐奏的华彩过门也准确地烘托出江采萍内心世界的伤痛,与浓厚的宫廷气氛形成鲜明反差,极好地突出了梅妃的音乐形象,不似今日许多琴师硬山搁檩只知炫技的浅薄卖弄。李世济的《陈三两爬堂》是一出成功的移植剧目,唱腔新而不怪,内行和票界学唱者甚多。这出戏的音乐设计自然还是唐老的功劳……所有这些成功的创新都得益于唐老深厚的传统根基。唐老在程派的演唱上造诣颇深,曾为程砚秋先生设计《马昭仪》的唱腔,并把该剧传授给张君秋先生(一说是李世济老师教给张先生的)。张君秋先生在程派基础上略加变化形成了张派名剧《楚宫恨》,以至于何顺信先生晚年还要把该剧的二黄慢板在伴奏上大改特改形成今天流行的版本,因为该剧的伴奏也全是唐先生的创造,用何老的话说:“没有咱们自己的东西。”可惜,何老的这一创造有些过于交响乐化,喧宾夺主,旋律虽然美妙,对唱腔中的感情烘托却远不及给原先的版本,少了一分凄惨,多了一份豪情,唱家难免会感觉有些无所适从。
 
唐在炘先生的新腔虽然好听,也有不合时宜的例子。《文姬归汉》的“送儿女”、《梅[妃》的“傻丫头”,太过新颖的曲调明显与全剧不合,甚至有些格格不入。《英台抗婚》后加的那段二黄,虽然好听,多少有些流于俗套。此外,唐先生演奏时的音量较小,演出时总要在京胡跟前特别摆放一个麦克风,这也让行内对他的演奏功力有所质疑。人无完人,尽管对唐李夫妇存在一定争议,但他们对京剧艺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成效斐然,这是任何质疑声都不能抹杀的,京剧史上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唐老,一路走好!李老,节哀,保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