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谓“男怕西皮,女怕二黄”?

(2007-06-03 04:33:47)
标签:

京剧

分类: 中国戏曲
看到论坛上有朋友又把这个陈年话题提了出来,实在是懒得再去登录跟帖了。有的朋友把生旦两类唱腔的旋律特点分析得相当仔细,很是佩服他们的耐心。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男怕西皮,女怕二黄”这句老话在清末民初大家都唱正工调的时候就有了,想想大家都在一个调门上唱的话,生腔(包括生、净、老旦唱腔,以及小生的调底唱腔)和青衣腔(包括青衣唱腔和小生的调面唱腔)相比,肯定是生腔的西皮高音多于青衣腔,青衣腔的二黄高音多于生腔,其难易程度不问可知。在今天,对于嗓音怕低不怕高的女演员来说,这句话没有多大意义,倒是与高调门女演员对唱的男演员无论行当都可能感到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这里面最吃亏的是小生唱调面二黄,例如《孝感天》,即使不和老旦唱一个调门,然而与青衣的对唱也相当艰难,特别是青衣的反二黄很难再低下去,而小生因为大嗓成分相对略多,很难与青衣同调演唱二黄唱腔。我个人唱青衣的二黄一般是D调,《二进宫》等剧可以定到E调甚至F调,可是唱小生二黄连降D调都极其吃力,C调也感觉偏高致使音色不正,要降到A调才可以唱得舒坦。前些时与学小生的三哥聊天,说他唱《孝感天》时我可以助唱青衣,可是青衣、小生对唱的调门问题我们就讨论了半天,最后决定各让一步,定在降D调,就是这样也是青衣压着嗓子难以发挥,小生还要卯足气力上吊,肯定达不到平时的水准,如果青衣是坤角更是唱不出音了。想想清末民初的名家们演出此剧都在老旦常用的E调甚至更高的调门上演唱,青衣和小生要面临怎样的挑战?一场戏下来,再好的嗓子也得出一身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