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气口的差别

(2007-05-09 21:18:27)
标签:

京剧

梅派

西施

分类: 中国戏曲
 1号晚临时应董老师邀请,决定转天彩唱《西施》“水殿风来”一段。其实“响屧廊”这一折在舞台调度和伴奏上没什么难的,二黄导板之后出场,唱慢板;然后是一大段念白,接着起南梆子;再念几句,唱两句摇板,下场。可是因为票房的戏码早定了,我想还是不加过多时间的好,就没打算演整折,只唱完这一段应付过去就行了。这一场的唱段早在92年就唱过,倒是熟稔。念白部分念过,因为一直认为没机会演,就没背,2号上午还想着是不是要把这段背一下,也不难,不过想想时间还是不背了。那天上午倒是有个新发现,我唱“俱凭尽”的“尽”字大腔末尾总是感觉气不够用,有时比较吃力,这次听梅兰芳先生晚年实况发现有一处的气口是我没注意到的,在这里换气就比我以前的唱法省力而且轻松许多,这一句唱好了观众对整段的印象就会大为提高。刚刚找到新的气口位置,下午演出时就用上了,感觉得心应手。原来我唱了十几年也没唱对,这一个气口的差别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梅派艺术的博大精深。
始料不及的是,这次演出有一折戏因主演因故未到,时间反倒富余了,董老师问我是不是可以演全这一折,我才有些后悔没背词。其实大部分词还是记得的,只是我不想糊弄观众,先这样演吧,以后再补。这次我唱的时候更注重唱词情境的表达,不求火暴,虽然这一回台下没有象以前那样有热烈的掌声,但是感觉观众是听进去了,我把意境表达出来了,这就足矣。我对演出化妆向来马虎,随便用黑烟子把眼线和眉毛扫几下,实在是不好看,总不扮戏,还不小心在眼窝处弄污了两处,赶紧拿胭脂和粉找补。好在这次董老师给我扮戏扮得很好,虽然比不上高峰等好友,至少在我自己是最漂亮的一次,可惜没有拍下来。
3号和哥们儿们招待北京的一位朋友和他女友一起拉拉唱唱玩了半天。之前和其间发生了一些让人郁闷的事情,我们都忍了。但是转天他走时来短信,我告诉他家母住院后居然就没回信,当时就觉得这人很缺乏人情味。5号上网碰到他时居然不记得这码事,还说了些诸如“我们那里病人太多,哪里记得这许多”之类不相干的风凉话。为人如此,我也实在没有兴趣去说他什么,只把他拉入QQ黑名单,从我的群里踢出去,划地绝交。兄弟们对这件事也很生气。刘曾复老的学生又怎样?任你学问再大,水平再高,人总是人,不能不会说人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