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戏曲 |
我的兴趣很杂,戏曲、歌剧、乡村歌曲、流行和摇滚乐都听,戏曲中最喜欢京剧,因为一直没有攻克“难”高音的高音关,能学唱的只有小嗓的旦角和小生。小生必须有很好的龙虎音,我的嗓子倒是适合,可惜没多少唱工戏可唱,而且多数琴师为了爱护京胡,连西皮娃娃调的G调都不愿意拉,唱低调门太难受,只好放弃,不过有合适的弦的时候还是喜欢唱上一唱的。由于小生的共鸣有一个角落是旦角用不到的,一旦把它震开,唱什么都带小生味,后来就基本不唱了,让它慢慢封死。
——关于小生味儿的事情,有一个佐证,就是温如华先生的早期张派演唱录音,别人听了都说好,学过小生的我却能听出明显的小生痕迹来,但他去年的演出就不再有这个问题,我想是他已经很久没唱小生,那个角落封上了,自然也就没有小生味了。
在旦角唱腔的流派中,以我的嗓音条件能唱的有梅荀程尚张黄几派,只是限于琴师难觅,荀尚黄极少有机会唱,唱法上理解较深的是梅荀张程尚。在这几大派别中,难度自然都相当之高,然在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梅派大概是最难学好的流派了,其对先天条件及后天素养的要求之高,让许多人追摹一生也难有成就。
且不要说梅派的唱法多难,单是音色一项,海内符合梅派要求的内外行数十年来就如凤毛麟角。梅派戏几乎每个演员和票友都会几句,可是一张口唱,如果不具备横音立音俱佳、娇脆甜润、妩媚却又不失大方自然的天赋佳喉,唱法再出色也是枉然。甚至按一些老前辈要求比较苛刻的说法,自梅兰芳之后就无一人可以把他的腔完美再现。
梅派唱法流传至今,已形成梅兰芳、言慧珠、梅葆玖三种基本风格,旋律和唱法上小有区别,但是端庄妩媚、雍容华贵的气度仍然如出一辙。不过,在一些梅派研究者的心目中,梅派的标准只有一个——梅兰芳大师本人。
言慧珠先生嗓音坏过,她在建国后的许多录音柔多刚少,应该是心有余力不足,在学习时需要注意。
梅葆玖先生晚期的唱法较多地保留了乃师王幼卿先生的一些特点,有些还是王派以前的老派遗风,如尾音和高腔等的处理都与乃父有明显区别。
前一篇:大年初一,给各位朋友拜年啦!
后一篇:一病多日,放假也不得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