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国邦:如梦亦如电;美国近代图书馆业的如是观(5-2)

(2007-02-26 10:37:06)

资源共享

有史以来,资讯价位一向高昂。要博览群书,往往是僧侣,贵族与富豪们的特权。不是普罗大众可以容易做到的。19世纪末叶,美国书本知识开始大众化,以前王榭堂前的图书,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图书馆业崛起。一部分功劳归于钢铁大王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 1835-1919)是个图书馆建设大手笔的先行者。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20年间,卡内基捐赠了巨款与世界各英语地区,特别是美国境内,兴建了2800多栋公共图书馆的楼房。

卡内基不是无条件捐赠楼房的,他要求接受捐赠受惠的社区,一定要承诺长久维护馆舍,并必须要当地居民答应每年赋税充当图书馆运作经费。卡内基捐赠馆舍立下条件,无疑是个英明的手段。他以空前宏大的投资,引发了别人不断投入了难以数计的更巨额投资做成了美国公共图书馆业的洪流。在18761923这段时期,美国公共图书馆从188家增加到3873[2]。卡内基的捐赠与受到它影响的其他捐赠是最大的原因。

卡内基的出发点,应该是奠定一个大众化的图书馆架构。大家分担责任,用自愿贡献与硬性规定赋税。建好图书馆,共享其成。卡内基当时看到和想到的可能只是限于社区中共享一个图书馆。所以他赞助公共图书馆。他不一定也曾想到覆盖更大广袤的馆际合作。到40年代,馆际合作的理念才开始发挥。

1942年,一班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康州的化明顿市(FarmingtonConnecticut)开会。会中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理想。希望能把世界上所有学术新刊物都收揽一本到美国,根据专题,由适当参与的图书馆购买收藏。这理想开始时没有得到广泛地接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到施行。那就是著名的化明顿计划。可是这计划的创始人们低估了战后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藏书责任分担的困难度,出版物数量剧增。超过了很多参与的会员图书馆的财力物力。分收藏配专题责任也引起相当的混乱。在力不从心的压力下,很多图书馆慢慢地淡出。1972年化明顿计划休止。为美国收集全世界学术资讯的责任,就落在联邦政府的肩上了。

在化明顿计划同时,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向一些落后国家大量输出美国的农产品。所得的当地款项,不能兑换成美元,只能用于当地。美国遂把款项,根据 “公共法480”(PL480)从1962年开始,责成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有关各国设立办事处,大量购买图书连同编目卡片免费送回美国约20家图书馆典藏使用。在1970年代美国遇上经济困境,PL480图书选购停止。

美国没有能力在每个地区买二十来本书,退而求其次,只好少买一些。1966年,美国又在很多国家建立“国家采编项目”(National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 Program 简称NPAC),不限于第三国家。也包括一些西欧国家和日本在这项目之中。不过后来也因为经费不足而停止了。继PL480NPAC而起的是国会图书馆在一些出版事业比较落后地区的采编中心(http://lcweb.loc.gov/acq/ovop/),目前还有六个海外办事处(Oversea Offices),分布在南亚洲,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当地采购图书后进行编目再送回美京国会图书馆。以被国人借用。有105个美国图书馆分别与一个或几个办事处合作。委托不同的海外办事处从六十多个国家采编,缩微,装订图书。PL480NPAC和海外办事处是国家级由联邦政府主办的资源共享项目。最终的目的是为全国建立共享的资源的架构。

规模稍为比较小的共享机构是坐落在芝加哥的研究图书馆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ieshttp://wwwcrl.uchicago.edu/ )。该中心的前名为“中西部馆际中心” (Midwest Interlibrary Center)。现在由近一百家分散在美国各地的研究图书馆联合组成。储藏有学术价值而又不多用的特藏。诸如欧美各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缩微胶卷。是个图书馆的图书馆。成员图书馆可以借用藏书。非会员馆也可以有限度地付费使用。

比研究图书馆中心再低一层是多个州或地区藏书中心。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ttp://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welcome1.html )有10个校区(campus或称分校),在南北加州分别建立两个联合书库。供系统内十家大学把使用率不高的东西存一本到藏书库。全系统的教职工和学生可以上网线上借用。一般需要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把书邮寄到借阅人指定的图书馆。用传真或网络输送,速度更快。使用方便,各校的复本。酌量淘汰。

这些不同层次的联合书库,构成多个馆际合作网络。向美国的学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只要一个学者有科研的需要,他可以通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或是高教科研的图书馆向全美国任何不同的图书馆借用。根据借阅人和借阅馆的身份,使用馆际互借可能免费,或是付比购书费低的借用费。例如,非会员馆向研究图书馆中心借用刊物,收复印费每次75美元。书本与其他媒体借用费是110美元。

谈到费用,我们应该指出,图书馆资源共享目的是谋求集体经济效益(collective benefits)。希望以最低的、合理的并可以负担的成本达到最大的集体效益。图书馆或联合书库可以向读者收年费或按件收费,都以收回成本为准。有时候,某些创意良好的资源共享计划,因为成本昂贵,超过一些美国图书馆财力所能负担。最后无疾而终。化明顿计划是一个例子。美国资源共享不是一种免费的社会福利。达到了今天空前的成功,有赖享用的人负起维护的责任。从这个观点,研究图书馆中心收100美元左右的非会员借用费,应该说是合理的。

这连到智慧产权的问题。表面上,智慧产权和资源共享好像是互相矛盾的。看深一层,智识产权的拥有人是智慧产品的来源。图书馆是智慧产品的消费者。两者在适当的配合下,是相得益彰的。美国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在图书馆与版权人间已达到高度的共识,在“公平使用”原则下,学者可以复制智慧产品从事科研。版权人集团在公共图书馆与复印商间争议较大。笔者本人法律知识浅薄,未能充分了解目前版权人与复印商间的争议细节。然而,我有信心, 在鼓励智慧产品的创作与促进其使用与流行的大前提下,智慧产权法将逐步改进。达到一个多边共利的平衡。

美国研究图书馆资源共享以后发展的方向应会是比现在更广大和国际化。当年独揽世界所有学术书刊的雄心,从经济与技术的观点都难于实现。世界其他各国的图书馆也不可能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只有通过全球性互助互利的资源共享,世界上的学者才能广泛地获得全球各地的资讯。只要世界和平安定,跨国界、跨文化区的资源共享应该是必然的。

资源共享的实践,使得图书馆服务不断向多、好、省的境界提高。是我乐观理由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