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万里行·从杭州的“三西”到绍兴的“三味”

标签:
西湖西溪西泠印社鲁迅故里兰亭 |
黄山到杭州,仅有短短的210公里。早上出发,中午就直接到了西湖边上。
来杭州,必须游西湖。对我们来说,不是第一次到西湖,但我们两人一起到西湖来玩,却是第一次。相隔二十多年,感觉不到现在的西湖与以前的西湖有多大的变化,只觉得人更多、车更多了,而耳熟能详的“西湖十景”依然让我们对西湖保持了高度的兴趣盎然。
虽然杭州没在下雨了,可是气温却比较低,风还很大,以至于苏堤上的柳树枝被吹得全部呈倾斜状,游人们也裹紧了身上的衣服。
当风小一点的时候,西湖的平静和温婉顿时就显现出来了,“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变成了人们眼前的景色。
走在苏堤和白堤上,不时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游人,这样的打扮在西湖这样的地方,是非常应景的。
春天里的断桥上游人熙熙攘攘,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使得断桥成为西湖著名的景点,现在残雪是没有了,但在断桥上走一走也是必须的。
到杭州的第二天,天气转暖,我们再次来到西湖,游览雷峰塔和西泠印社。
雷峰塔,因为“雷峰夕照”而成为胜景,也因为“白蛇传”的传说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实际上,雷峰塔是一千多年前吴越忠懿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的一座砖塔,1924年垮塌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建成的新塔,内部结构和外貌风格与原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塔内还安装了电梯。按西湖上的船工的话说,“现在的雷峰塔,是个冒名顶替的雷峰塔了。”登临这个现代化的雷峰塔,让我们看到一个眼波浩淼的西湖。
而原来的雷峰塔残存的基座则在新塔的最下面一层,看来不是“白娘子被压在了雷峰塔下”,而是老雷峰塔被压在了新雷峰塔下。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来西泠印社游览,也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一个夙愿。西泠印社的社址坐落于西湖北岸的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记录片《西泠印社》,从人物掌故、历史遗迹、艺术珍品、精神脉络等视角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我对西泠印社更加的心驰神往。走进这个面积并不算大的园林里,目光所到之处都是大神级艺术家留下印迹,与其说园林的景色好看、还不如说那些刻在石壁上且已经长出了青苔的文字更加吸引人。对我来说,这里是一个金石艺术的圣殿,用朝圣的虔诚之心去欣赏每一个文字,真可谓是高山仰止啊。
站在西泠印社的高处眺望面前的西湖,若干年前,吴昌硕、王福庵、吴隐等大师看到的景色应该也是如此的秀丽清美吧?
买两方石头,留下来过西泠印社的纪念,心满意足。
一整天的时间,我们大部分都是沿着西湖边步行观景的。其实,坐着小船、泛舟于湖上看西湖的景色应该又是另一番感受的,于是我们与其它几个游客一起租了一条手摇的小船,在湖面上欣赏起夕阳下的西湖。
此时阳光并不算强烈,淡淡的光线还是为雷峰塔镀上了一层明亮的辉光,传说中的“雷峰夕照”果然非常的生动,虽然这已不是最原始的那个塔了。
在“三潭印月”附近,水中的塔和山上的塔相对而望,一大一小、一远一近,相映成趣。
小船迎着落日而去,所有的景物都被包围在暖暖的落日余晖之中。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在任何一个时段、任何一个角度。
杭州的夜景也是美不胜收。西湖自然不必多说,只是因为我的摄影技术并没有将它的魅力表现出来。
仿古的“南宋古城”进入夜间以后当然是一片热闹景象,虽不似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瓦肆那样古色古香,但是喧嚣的商业氛围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8年的最后一天,看了葛优、舒淇主演的电影《非诚勿扰》,知道了在杭州有一个“西溪湿地”,一叶扁舟轻轻地缓行在草木茂密的河道中间,桔红色的灯火映水面,四周小虫子也在轻轻的鸣叫。这场景,一下子便吸引住了我,心想什么时候到杭州来,一定不能错过西溪湿地。所以,在杭州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西溪。
这块11.5平方公里的湿地,距离西湖不到5公里。园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的开发比较早也比较成熟,所以游客们一般都是在西区游玩。
进了湿地公园,我们先租了手摇船,从周家村到梅竹山庄,来回短短的2公里水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水上秘境。四周特别的安静,只能听到船工的摇撸声,偶尔的鸟鸣声,看着小船划过水面而留下的一道道波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迷离起来。
对面的小船上身着汉服的女子,很容易让人想起王维的那首“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来。
离舟登岸,沿着树荫浓密的小道穿行在西溪湿地,风景与刚才坐在船上又大不相同,左边是小河、右边是池塘,前面是小桥、后面是草庐,风可以穿过树林间的缝隙,把阳光带来的炎热吹走,在这样的自然舒适的环境里,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所有的压力和烦恼。
老天爷真是太眷顾杭州了,在这里安放了一个西湖还不够,又营造出了西溪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水乡泽国。
我们一路走到《非诚勿扰》的拍摄地深潭口的时候,这里的水面更加宽阔,游船穿行其中,农家的房舍在树林忽隐忽现,好一幅世外桃园的图画。
中国大妈绝对是神一样的存在,任何地方都少不了她们快乐的身影。这些年又秀出了新的高度,不仅统一动作,还统一了服装,有时不止一套。
西湖、西溪、西泠印社,这“三西”绝对称得上是杭州的精典。但在杭州,还有一样不能忘了——龙井茶,于是我们又驱车专门来到龙井村的网红茶园咖啡馆“云径•天竹”,不喝咖啡,只喝出自这个茶园里的龙井茶。
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满山坡的茶田像是被装进了画框里,明前龙井茶的香气从杯子里缓缓的升起,那一片片绿叶就来自对面的某一棵茶树上。有时候,同样的一杯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给人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绍兴,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越州。这里是鲁迅的故乡,周恩来的祖居,勾践、西施、贺知章、陆游、王守仁、蔡元培、秋瑾、竺可桢、陶行知……都是绍兴人,这里有陆游与唐婉写下千古爱情名篇《钗头凤》的沈园,也有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的兰亭。绍兴真是一个人文荟萃地方。
鲁迅祖居和鲁迅故里都在绍兴城内,前后大门外都有小河流过,绍兴特有的乌蓬船穿行其间。来鲁迅故里参观游览的人很多,我们也就随着人流从鲁迅祖居到鲁迅故居、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看看鲁迅成长的环境背景,看看少年的鲁迅和他的小伙伴闰土。
鲁迅少年的私塾学堂三味书屋,对于“三味”的含义,私塾老师寿镜吾的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
h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这是读书人对于治学的一种深刻的理解,而我们在游览中,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绍兴的另外三种味道:臭豆腐的酵香味、回香豆的酱香味、花雕酒的醇香味,这是俗人闻到的味道。也许正是三味书屋的那“三味”和整个绍兴城里飘散着的“三味”才养育出了那么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来。哪怕是孔乙己,站着喝黄酒、吃回香豆,说的也是读书的事。
距离鲁迅故居步行几分钟,又是陆游与唐婉共同和唱《钗头凤》这爱情绝唱的“沈园”。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陆游娶唐琬为妻,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双方都以为可以偕老百年。不料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个媳妇,婚后不到三年,他们就分手了。此后,陆游另娶了妻子王氏,唐琬也改嫁了赵士程。11年后的春天,陆游到沈园游玩,偶然遇到唐琬与赵士程。唐琬将此事告诉了赵士程,并以黄酒股勤相待。陆游深感其情,怅然久之,酒后挥毫在沈园墙上写下《钗头凤》。陆游走后,唐琬见到墙上的《钗头凤》词,也和了一首,这就是“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摘自百度)
园中主要建筑观务堂,已成陆游纪念馆的一部分,展出了大量的诗稿、图片、实物,反映了陆游爱国忧民和作为一代文豪的辉煌成就。
地处绍兴城西南12公里的兰亭景区,因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使得这个本是行修禊之礼的祭典之地,变成了书法的圣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此,行修禊之礼。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如此以为娱乐。在这次雅集中,计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和鹅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在杭州、绍兴,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不再详细评价了,简单的罗列于后。
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
叫花鸡
花雕醉蟹和梅干菜狮子头
油炸臭豆腐和绍兴醉双拼
牛油果沙拉和红葡萄酒烩牛尾
前一篇:华东万里行·山明水静的古徽州
后一篇:华东万里行·海天佛国和海天一洲